國學漫談:清代的入學典禮(四)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5-24 14:35:55

四
清代送學禮早已不再舉行,但它對于當代教育顯然還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首先,送學禮是中國古代禮重人才傳統的集中體現。新生在正式入學之前只是一介白丁,在送學禮過程中,他們先是被地方官以禮相邀,在縣衙大堂換上青鑲藍袍銀雀頂的“公服”,接受官方的簪花、披紅、酌酒。在此之前,新生見地方官、教官都要行“庭參禮”,而穿上公服后便只需行“四拜禮”,且官師均需“拱立答禮”,“受兩拜,免兩拜”,表明他們已經實現了由平民向紳士的轉變,正式踏上了科舉入仕的青云之路。在當代社會,我們雖然不完全認同“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教育理念,但卻應該繼承和發揚清代送學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政府部門可以借鑒送學禮的形式,通過出席或主持相關學校的入學典禮,向社會大眾傳遞尊重知識、禮重人才的信息,從而扭轉社會風氣,促進文教發展。
其次,送學禮是中國古代尊師重道傳統的集中體現。在送學禮中,儒學教官被置于相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當地方官率領新生來到明倫堂后,先要與教官分庭抗禮,“學官在東,縣官在西,行四拜禮。畢,復讓縣官在東,學官在西,還四拜禮”,體現出教官具有與地方官對等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入學新生是由本地父母官親自送入學校、引見并拜謁教官的。當新生參加完至圣先師的釋菜儀式,來到明倫堂一起向教官行四拜禮時,教官會是何等的欣慰!而在當代學校里,無論是高等學校還是中小學校,師生禮儀顯然不再那么受重視,青年學子的禮儀養成缺乏應有的制度安排。如果能夠參照清代送學禮,在學校入學典禮過程中安排師生行禮的環節,則庶幾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潛移默化之功效。
再次,近代以來的清王朝在西方列強的凌迫下逐步走向衰亡。然而,在帝國落日的余暉中,清代地方社會公益人群的身影卻令人動容。為了教官的師道尊嚴和新生的青云夢想,地方鄉紳慷慨解囊,籌設公益基金,議定垂久章程,試圖盡其所能,維護世道人心;其結果雖然并非時人所能逆料,其初衷卻應該得到后世的尊重與褒揚。當代教育也還存在各種不如意處,急需改進改革之弊竇甚多,但這卻不應該成為公益力量退縮不前、棄之不顧的理由。傳統社會的公益精神與公益傳統,理應在當代社會得到發揚光大。以賓興為代表的中國公益文化的民族傳統,理應成為當代中國公益文化自信的固有基因。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