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漫談:“管鮑分金”心如金 誠信為人世人傳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5-24 14:48:32

管鮑分金亭建于明代萬歷年間,1959年該亭被毀,2002年依原樣在原址復建。亭底部寬10.5米,高13.6米,上面矗立著4個高大巍峨的鐵人,東西兩面分別是青年管仲和鮑叔牙的雕像,手里捧著金條,南北兩面分別為管鮑年老時的封侯雕像。4個大門兩旁的8面墻上,分別繪有拾金、待領、分金、贈金等8幅浮雕。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弟子規》
蘇北洪澤湖西南岸有一個小有名氣的管鎮,其老街西北50米處有一座青磚黑瓦結構的亭子,名曰“管鮑分金亭”。
《成語詞典》中有條成語“管鮑之交”,“管鮑分金”乃是管鮑之交諸多動人故事中的一例,而“管鮑分金亭”,則是前人為紀念“管鮑分金”所留下的古跡。
據《泗虹合志》載: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是一對好朋友,兩人經常合伙做生意。這天下午,他們途經泗州城(今已沉于洪澤湖水底)西北30里處,突見路旁有根金條,便坐等失主。可等至日落,也不見有人來找。于是,他倆投宿于附近村莊,留下仆人看守。主人走后,仆人欲將金條占為己有,豈料他剛彎腰拾金,金條不翼而飛,一條赤蛇向他撲來。恰巧,此時一農夫路過,速揮鋤頭將蛇斬成兩斷。仆人擔心金條飛走不好向主人交待,隨即逃之。次日,管鮑來到此處,只見金條斷為兩截,不見仆人蹤影。正值二人驚疑時,那位斬蛇農夫也到此處,他見“斷蛇成金”,更是震驚不已。當雙方敘說事情的原委后,各自疑團頓解。農夫感嘆道:“此金乃天賜二位也!”于是拾起兩截金條,分別遞給管鮑二人。管鮑婉言拒受:“既然天賜金于此,地方鄉民應受之。”遂把兩截金條分別給了拾金之地的南北兩村的老百姓。
“管鮑分金”心如金。后人為了頌揚管鮑拾金不昧的美德和大公無私的分金義舉,便在分金之處建起一座“管鮑分金亭”,并將該亭南北兩村分別命名為“管公店”和“鮑家集”(今為管鎮和鮑集鎮)。
相傳,明初,山東有個王員外,兩兒娶妻成家后,將家產分給兩子。小兒認為錢財分配不均,整天吵鬧不休。王員外為此大發雷霆,小兒氣得離家游蕩。一日,小兒來到了“分金亭”,他聽罷“管鮑分金”的故事,頓時大徹大悟,于是羞返家中,從此安居樂業。王員外得知小兒轉變的緣由后,百感交集,便在亭子東側又豎起一塊刻滿感恩之言的石碑。
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共產黨人好榜樣”的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抗日戰爭時期曾和官兵一起瞻仰過“管鮑分金亭”,并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詩:“五略貫諸侯,英明萬古留;分金遺跡在,精神足千秋。”
“管鮑分金”是面鏡。如今,面對這面由古傳承至今的明鏡,那些只為一點蠅頭小利而造假坑人的人,難道不覺得汗顏嗎?那些“鉆進錢眼”、損人利己的生產者和經銷商,難道不汗顏嗎?那些見利忘義、被“銅臭味”熏昏了頭腦的貪官污吏,難道不感到羞恥嗎?(胡昌方/作者單位:江蘇泗洪縣委黨史委)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