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青春期親子關系的六大秘籍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6-12 08:25:06

進入青春期后為什么孩子開始變得不聽話了?為什么以前的小綿羊變成現在的小刺猬?
這是因為孩子長大了,青春期身體的發育和心理的變化帶來孩子行為的變化。小的時候孩子懵懵懂懂,沒有很強的分辨能力,對于父母的話是照單全收。而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蘇醒”了。自我意識增強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開始用自己的大腦去審視自我、他人及周圍的世界,用批判懷疑的眼光看世界。他覺得自己長大了,是個大人了,希望家長把他當大人,給予尊重、平等,渴望獨立、自由。
而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卻停留在孩子的少兒期,還在沿用以前的方式,諸如說教、嘮叨、命令、嚴管等教育方式,并且從沒想過這種方式有什么不妥。正因為家長缺少反思力,所以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正因為教育思維的慣性,所以家長用不變的教育觀念和方式去應對變化中的孩子,致使越來越多的家庭引發了親子間的矛盾和沖突,越來越多的孩子叛逆。
好的教育是讓自己的教育方式適應孩子,而不是讓孩子來適應你的教育方式。不要以為以前的教育方式就是很正確的,那是因為孩子還太小,處于弱勢,沒有拒絕的權利和抗拒的能力。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就敢于對家長說“不”,敢于“抗旨”,而家長也開始變得困惑、生氣、抱怨、傷心……
所以,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適應成長中的孩子,要調整親子之間的關系以緩和親子間的沖突。如何改變,我認為家長需要六變——
1.變說教為身教
總怕孩子太小,不明事理,所以反復給孩子灌輸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說教就變成教訓了。說教的態度是居高臨下的,說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話當真理,孩子必須聽,但實際上許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說教。比說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樣和示范作用,要身體力行,做給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說給孩子聽。比如家長天天玩電腦游戲沒節制,卻要孩子控制玩游戲,只專心學習,孩子當然不服氣。孩子小的時候可以怕你,現在會反駁你:你都天天打游戲,我就不能打?所以不要把溫馨的家庭變成天天說教的課堂,多說不如少說多做,做給孩子看。
2.變命令為商量
家長小時候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也大都如此,所以由于教育的傳承性,也同樣習慣對孩子用命令句:“你應該睡覺了,聽到沒有!”“去收拾你的房間!”“關掉電視,做作業去!”家長處于強勢,孩子處于弱勢,不能不聽。但青春期的時候,孩子不再懼于你的威懾,對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命令開始陽奉陰違,或公開反抗。如果換成商量的方式,用溫和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就不一樣了。比如“你是不是該睡覺了,你看這么晚了。”“你能不能把房間收拾一下呢,我看好亂呀。”“我們關掉電視,去做作業怎么樣?”如果家長擔心孩子不聽,則可以用選擇句,比如要求孩子八點半上床你可以說:“你是八點一刻睡呢還是八點半睡?”如果孩子貪玩,那一定會選擇后者。你可以說:“好的,我尊重你的選擇,不過,你要對自己選擇負責,我相信你八點半一到就會立即去睡覺。”這比沒有商量和選擇余地的命令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