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18-07-03 11:05:13 下載試卷 標簽:北京版語文 六年級上冊 教案設計 用奇謀孔明借箭
4.課件展示:
魯肅驚曰:“倘曹兵齊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
這是話中有話、話后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嗎?
小組討論后組織全班交流。
小結:如此談笑風生,鎮定自若。為什么?因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謹慎,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這樣寫,不僅使課文含蓄,而且給讀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諸葛亮算得準不準呢?從那里可以看出來?
研究語段:
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可撥水軍弓弩手亂箭射之。”……約一萬余人,盡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發。
6.“孔明教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為什么?兩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
可見,諸葛亮方方面面考慮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們說諸葛亮神不神?
7.什么時候曹操才知道上當了?出示:“待至日高霧散……這里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小結:難怪周瑜長嘆一聲,說:——“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展示課件
第二課時
一、回憶課文。
課件展示交流話題:周瑜和諸葛亮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周瑜:表面客氣,設下圈套→步步相逼,話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覺→立下軍令狀,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二、再讀課文,品析人物。
1.出示討論: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討論交流)
2.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展示課件
(1)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利用有霧的天氣,其借箭的妙計才能實施。
(2)利用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大霧滿天,曹操看不清虛實,不敢輕易出兵,只得放箭。
(3)考慮周全,安排巧妙,諸葛亮用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
3.請同學們自己組織語言,練習復述課文。
4.討論:“用奇謀孔明借箭”,箭是借來的嗎?
5.課件出示后人借這件事贊美諸葛亮的一首小詩:
一夜濃霧滿長江,
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艦,
孔明今日伏周郎。
這首詩是后人用來贊揚諸葛亮的智慧的。這首小詩精練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經過,其中的“驟雨飛蝗”用來比喻曹軍射來那么多的箭。
三、課外延伸。
課件出示:你還知道《三國演義》的那些歷史故事?選擇周瑜、魯肅、曹操三個人物中的一個,談談自己的看法。
從興趣入手,帶孩子們走進歷史,喚起求知的欲望。
培養學生自己讀書,想辦法把書讀明白的習慣。
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理清文章的線索。
依托文本內容,把握人物特點。
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此句,要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在讀中悟到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了這場大霧。
激發學生對諸葛亮的佩服,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引導學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氣的原因,只叫弓弩手射箭而不派兵進攻,正中諸葛亮的下懷,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回憶文本內容,把握人物的特點。
引導學生探究課文人物的性格特點,并用課文中的相關內容作為論據,進行有理有據的口語交際活動。
將學生在課上的情感延伸到課外,培養學生閱讀和積累的習慣。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