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沉迷:提升“網絡世代”關鍵能力(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8-24 14:47:53

中小學生獲得的網絡情感體驗“喜憂參半”。在被調查的中小學生中,有56%的中小學生認為獲得的是正面的、良好的網絡體驗,有27%的中小學生認為獲得的是負面的、不好的網絡體驗,有17%的中小學生選擇的是中性的網絡體驗。與朋友交流、玩游戲、做與作業或研究相關的事情,以及查找信息等獲得的體驗大都是正面積極的;垃圾、病毒、無益的彈出窗口迫使進入攻擊性網站是獲得不好體驗的主要內容,負面體驗主要為遭遇網絡欺凌、查看了不適合的內容、在網上花費了很多時間卻沒有任何收獲等。
意義感缺失,對破壞性事件持“無所謂”的態度。為了解中小學生在網絡空間對關鍵事件以及對網絡實踐活動意義建構的態度,筆者分別從中小學生對網絡實踐活動意義的理解、對破壞性事件的態度兩個方面展開調查。結果顯示:45.85%的中小學生經常在網上閑逛,中小學生上網因沒有明確的目的與任務,常處于無目的、無任務、無問題導向的失控狀態。有43.02%的中小學生對網上破壞性事件,如盜號、木馬以及網上聊天中的相互欺騙、辱罵等持無所謂的態度。中小學生網絡實踐活動的無目的性,意義感缺失,是非價值觀念模糊,限制了中小學生使用網絡的范圍與深度,影響了網絡促進中小學生發展的機會。
主體責任感弱化與交往倫理的淡化。主體責任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自我負責;二是對他人負責。在調查中,對于“你在網上說的話都是實話嗎”這一問題,47.01%的中小學生認為網絡世界是虛擬世界,可以在網上說謊。只有16%的中小學生承認自己在網上說的都是實話,42%的中小學生承認自己在網上說的多數是實話,18%的中小學生在網上說的實話不多,10%的中小學生承認自己在網上說的沒有實話。從中小學生網絡交流的語言看,“隨意”“片段化”,從交流的內容看,“發泄心情”“打趣調侃”“半真半假”“虛實結合”,成為網絡交往的主要特征。
主體價值弱化,“虛擬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顯現雙重人格,與他人交往缺乏信任感。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在匿名空間與實名空間有不同的表現,虛擬自我與真實自我之間顯現雙重人格。48.81%的中小學生認為“在網絡上我可以扮演成其他人,網上自我是虛擬自我,與真實自我沒有關系”,36.21%的中小學生在網絡匿名空間愿意掩蓋自己的真實身份。在網絡空間,中小學生的自我身份呈現是“發散的”“多元化的”,對他人的身份認同也是“離散的”“碎片化的”。網絡的匿名化使中小學生造成自我現實感的過度缺失而導致“網絡沉溺”。
對互聯網時代中小學生發展的建議
中小學生在網絡實踐活動中的問題與困惑,折射了網絡技術的兩面性本質,也反映了網絡對他們發展帶來的雙重影響;ヂ摼W時代,中小學生要擺脫網絡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及生存異化危機,使自身獲得更大的自由與發展,需要學校和家庭教育引導中小學生學會閱讀網絡世界,并提高批判意識、鑒別能力、反思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意義建構能力等,最終提升網絡素養。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