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名人故事精選:馬克·吐溫究竟是天才還是庸人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11-13 11:58:36

小學生名人故事精選:馬克·吐溫究竟是天才還是庸人
馬克·吐溫(1835年-1910年),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說家,19世紀后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
在美國,馬克·吐溫似乎有兩個,一個是讀者眼中的馬克·吐溫,一個是批評家眼中的馬克·吐溫。在讀者看來,馬克·吐溫幽默、滑稽、詼諧,夸張得要命,可又蠻真實的,有時還帶點刺兒;他的美國味道很足,男女老少都喜歡讀。在批評家看來,事情就復雜了。馬克·吐溫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作家?是無害的滑稽家,還是社會諷刺家?早期這么樂觀,后來為什么這么悲觀?他到底是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發揮的天才,還是見風使舵的庸人?這些涉及到對他總評價的問題,近一百年以來沒有停止過爭議,是一大研究課題,在美國叫做“馬克·吐溫問題”。
馬克·吐溫生前遭到最猛烈的抨擊是,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發表之后。這部作品先在英國出版,后在美國《世紀雜志》上選登。選登時編輯為了“保護讀者趣味”,刪掉不少“粗話”和“低級描寫”。即使經過防疫措施,高雅的讀者還是抗議以講究文體著稱的《世紀雜志》,居然發表這樣低級庸俗的東西。
阿堪薩斯的《旅行家》宣布說:“這本書因庸俗粗糙受到譴責,這是因為庸俗幽默的時代已經過去,由于讀者趣味日趨高雅,夸張的幽默也為時不久了。將來的幽默必須純凈和忠實。”
以上觀點表明,馬克·吐溫確實是一個庸人,他根本就不是什么天才,更不是什么偉大的作家。
而批評家布魯克斯卻表示他既是庸人,也是天才。他把馬克·吐溫的一生分成三個階段。童年是在一個缺乏溫暖的家庭里度過的。他幼時有夢游癥,說明他有兩個自己、兩種傾向、兩種愿望:一方面要表現個性,一方面又屈從母親,馬克·吐溫所處的漢尼伯爾鎮,地處開發不久的中西部,是“文化的沙漠”,“天才的種子必然會死亡”。第二階段中的馬克·吐溫喜歡賺錢,他為投機發財的社會風氣所包圍,并放棄了對藝術的追求,他下意識的愿望是當藝術家,但這是發揮個性的行業,所以他陷入了困境,而正是這種困境,導致馬克·吐溫變成了幽默家。第三階段是同奧麗維亞·蘭登結婚之后。馬克·吐溫為了博得這位富商小姐的歡心,不得不同時討好她那個社會圈子,奧麗維亞根本不知道她的丈夫是個天才,卻以自己平庸的文學趣味把關,經常刪改馬克·吐溫的作品。馬克·吐溫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天才,去炮制迎合群眾趣味、能賺大錢的小說。最為有力的證據是:他后來的出版著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令他成為更著名的偉大的美國作家。但這還得益于馬克·吐溫妻子的去世,他的妻子死于1904年,這以后他才得以把他的著作交給編輯,讓他的妻子不喜歡的書籍得以出版。
另外,評論家德沃托說,馬克·吐溫確實是個難得的天才作家。他說,在馬克·吐溫那個時代的作家中,沒有一個像他那樣接觸到美國生活這么多方面的。他思路闊廣,不安于現狀,不知疲倦,什么事情都要探個究竟。有人說他的幽默不觸及那個時代的弊端,實際情況是:那個時代的弊端很少不被他嘲弄過、諷刺過、譏笑過。政府那些不光彩的事情,包括賄賂、腐敗、收買、把人民的正義當兒戲等等,他全評論過。在他創作的寬闊范圍之內,社會的爛瘡疤他沒有一個不揭的。
有一個流傳久遠的笑話是這樣的:一次,因為馬克·吐溫看不慣國會議員,在國會通過某個法案,他因此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個廣告,上面寫著:“國會議員有一半是混蛋。”報紙一出,許多抗議電話隨之而來,這些國會議員可不認為自己是混蛋,紛紛要求馬克·吐溫更正。馬克·吐溫于是又刊登了一個更正:“我錯了,國會議員,有一半不是混蛋。”意思則與原來相同。
如果我們可以把批評家比作畫家的話,那么,馬克·吐溫已經有了好幾幅畫像。第一幅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這是一名滑稽演員,詼諧幽默,插科打諢,妙語不絕,逗得觀眾捧腹大笑。在他去世前夕,他的肖像變了:一身白色服裝,一頭銀發,叼著煙斗,斜靠在椅子上,莊重而又慈祥,是一個大文豪,在繁重的創作之余偷得一點悠閑。這幅畫掛了二十年,而第三幅是:一個唯唯諾諾、卑賤得神經虛弱的庸人,天才的英氣好像隱約可見,但淹沒在商業化的濃艷俗色之中。第四幅則是這樣的:才氣橫溢,粗獷豪放的西部性格呼之欲出。至今為止,馬克·吐溫的畫像沒有“定稿”,美國的批評家——畫家們正在勾勒各自心中的馬克·吐溫。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