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與金克木的啟示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12-12 19:28:25

隨看隨想
這也是一篇談讀書的文章,作者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張輝教授。文章寫于2015年1月,原載2015年3月31日《文匯報》(上海)筆會副刊。
讀書,讀好書,讀“第一手”的書,讀經典的書,讀偉大的書;以及,何以應該如此——文章要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意思。這“最平常不過的常識”,卻需要被一再述之論之呼之吁之。這是為何?金克木先生“車輪”“包袱”之說,可能是一解。欲求其原由的全面細致和深入,還應該深長思之;而中小學語文教師,尤當自問。
文中提及的卡爾維諾、金克木、陳寅恪、夏曾佑、阿蘭·布魯姆等諸人,我們可以著重了解一下。 (任余)
寒假終于來了。在確定這個假期找哪些好書大快朵頤之前,我又重溫了一遍意大利著名小說家卡爾維諾的《為什么讀經典?》。沒想到文中的下面這段話,卻帶給我揮之不去的憂慮:
我們總要……一再讀第一手文本,而盡量避免二手書目、評論和其他解釋。中學和大學都應加強這樣一個理念,即任何一本討論另一本書的書,所說的都永遠比不上被討論的書;然而學校卻傾盡全力要讓學生相信恰恰相反的事情。這里廣泛存在著一種價值逆轉,它意味著導言、批評資料和書目像煙幕那樣,被用來遮蔽文本在沒有中間人的情況下必須說和只能說的東西——而中間人總是宣稱他們知道得比文本自身還多。
讀那些好書本身,也就是讀卡爾維諾所說的“第一手文本”,盡量避免“二手貨”,這應該不是什么驚人之論,而是最平常不過的常識。問題是,卡爾維諾這里所謂的“價值逆轉”卻不僅至今尤是普遍現實,而且在中國已有愈演愈烈之勢。
這幾年一直參加大學自主招生以及研究生招生考試,每每詢問同學們讀過一些什么書時,這種“價值逆轉”的印象甚至格外強烈了起來。提到讀經典,這些從千千萬萬考生中遴選出的佼佼者,在很多情況下,往往只能告訴我們這些“考官”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而極少有人可以如數家珍地向我們介紹一部或幾部自己心愛的作品。有某一場考試中,當被問及印象最深刻的文學經典時,五位考生居然有三位給出的答案是《飄》。他們之中,完整讀過《紅樓夢》的屬鳳毛麟角,能夠細致復述自己所讀作品具體細節的也總是屈指可數。武斷一點也許可以說,我們的不少考生并不缺少他們為通過考試可以倒背如流的“知識”,但卻非常非常缺乏親炙好書并與偉大心靈對話的興趣、能力和內在的愛。
倒是有一次一位來自邊遠鄉村的考生,背誦了《史記》中的幾個未曾出現在教科書上的大段落,一時間令我們感佩不已。但是,當她說出個中原因,卻又讓我們全體啞然。因為,她說,在她的中學,除了教科書,她能找到的最喜歡的課外書——“也就只有《史記》了”。
多想所有這些僅僅是我個人所遇到的偶然中的偶然,所產生的偏見中的偏見;多想我們可以說,卡爾維諾也不過是在杞人憂天。可惜,似乎不是。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