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18-12-26 22:00:26 下載試卷 標簽:蘇教版六年級下冊 教案設計
1、從詩句中的哪個詞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發生了變化呢?(全不怕)
2、此時,于謙會怎么想呢?(組織學生交流)
3、他又會做出怎樣的決定呢?(組織學生交流)
于謙也是這么想的,所以,他略加思索便吟出了這首《石灰吟》,他是怎樣吟誦的呢?——指名朗誦
于謙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視頻出示】
于是,他在朝堂上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主張。他和太后一起擁立英宗的弟弟為新皇帝,并親自率領京城軍民奮力殺退瓦剌,救萬民于水火。但英宗獲救不久,就密謀發動了“奪門”之變,重登帝位。隨后,于謙便遭到奸臣陷害,以謀逆之罪將于謙打入死牢。
此時,如果你是于謙,你會怎么想呢?你會為當初的決定而后悔嗎?(組織學生交流)
在獄中,于謙想到奸臣當道,想到自己所做的一切,他問心無愧,他想到了《石灰吟》,便在在獄中仰天長嘆——
(指名朗讀)
當于謙被壓往斷頭臺的時候,面對一個個淚流滿面前來為他送行的京城百姓,他有千言萬語想對他們訴說,最后,他把千言萬語都濃縮到了《石灰吟》上,于是,他手扶鐵鐐,仰天慷慨悲歌——
(指名朗讀)
在筆者看來,《石灰吟》中的“吟”字,既是對于謙的贊美,同時也是在為于謙的悲壯犧牲而感到惋惜。此時,我們會這樣來讀——
500多年過去了,后人閱讀《石灰吟》,感覺這不僅僅是詩人對石灰的贊美,也是于謙本人一生的寫照,人們會這樣來贊頌詩人于謙——(配樂)
(指名朗讀)
四、拓展
同學們,關于于謙的奇聞軼事,在史書上多有記載,我這里有一些材料是關于“兩袖清風”的故事。請大家讀一讀于謙的《入京詩》,對照詩詞欣賞來進一步走進于謙偉大的精神世界。
【視頻出示】
《入京》
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金納銀。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此詩寫成后遠近傳誦,成為一時佳話。
五、小結延伸
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從中感受到于謙的清白忠烈。最后再給大家留一個超級問題,于謙真的什么都不怕嗎?從《石灰吟》和《入京》這兩首詩的某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認為于謙他也“怕”,那么,他究竟怕的是什么呢?請同學們課后思考。
這節課就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教學思考
一、“導”在學生學習經驗的生長處
關于“導入”這個環節,筆者的設想是這樣的:為了了解學生近一段時期以來古詩文積累情況,同時,也想通過這樣一個場合,給同學們創造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古詩文背誦積累的熱情。最終目的還是想通過古詩文的朗誦引出《游子吟》這首詩。想通過這首詩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他們曾經的學習記憶里。通過對《游子吟》題目的理解來嘗試說說《石灰吟》的意思,這一過程里學生通過學習經驗的回憶和運用,進一步對 “吟”這一詩歌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接著順勢引出“作者為何要吟誦、贊美石灰這一教學核心問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古詩朗誦展示這一方式的確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幾名學生的動情朗誦也的確感染了上課的學生和聽課的教師,課堂氣氛被激活了。總之,這一環節,不但喚醒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也為下一環節的順利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