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教育類App內容涉黃 在線教育監管不能“離線”(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1-21 21:48:24

中國掃黃打非網在今年1月發布的《2018年“掃黃打非”工作述評》顯示,“掃黃打非”部門在2018年對學習類移動應用開展專項整治,監測核查了“互動作業”“小猿搜題”“納米盒”等20余個學習類App。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魏奇直言,有些在線App,已經不安心進行單純的教學,而是陸續加入了類似通訊工具的加好友、加圈子、發動態和娛樂、動漫、雞湯文等內容,甚至還有游戲專區、購物專區,誘導或強制消費。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助理研究員楊程分析,有多個原因導致在線教育質量良莠不齊: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在成本、師資、場地等方面較線下教育有優勢;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教育領域相關政策法規對在線教育規范較少;利潤空間較大,一旦占領某個領域的市場,發展成為“獨角獸”的機會較大,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
盡快回歸內容為王定位
問題的出現,既是利益的驅使,也說明了監管的必要。
魏奇指出,在線教育雖好,但監管不能“離線”。重點要做好在線教育行業認證和準入制度,克服虛假和夸大注冊。建立權威認證機構,為在線教育發展提供優良的發展空間。
在魏奇看來,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一定會遏制線上教育的瘋狂生長,讓在線教育度過資本籌集、規模擴張這個階段之后,盡快回歸“內容為王”這一核心定位,做好培訓定位、課程研發、師資管理、平臺維護、品牌拓展等方面工作。
上海師范大學副教授王健認為,在線教育的種種亂象已經嚴重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必須加強監管,推動在線教育有序健康發展。
王健同時指出,在技術手段革新層出不窮的新時代,在線教育未來的長遠發展,僅靠外部監控,是來不及堵漏的。歸根到底,要讓在線教育從以逐利為目的的“產業”走向行業、職業、專業。在線教育的未來長遠發展,更需要的是行業的自律、職業的倫理、專業的精神。
“在現階段,行業主管部門的監管必不可少。但是,監管部門自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精神靠什么去保證?因此,從根本上解決這個行業的問題,還是要靠行業自律。”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副研究員高政說。
將線上教育納入法治軌道
專家認為,解決在線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除了要加強監管和推動行業自律,更關鍵的是將線上教育納入法治軌道,讓線上教育發展有法可依。
2018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應急管理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通知要求,按照線下培訓機構管理政策,同步規范線上教育培訓機構。線上培訓機構所辦學科類培訓班的名稱、培訓內容、招生對象、進度安排、上課時間等必須在機構住所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必須將教師的姓名、照片、教師班次及教師資格證號在其網站顯著位置予以公示。
魏奇認為,通知非常必要,但也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平臺是否有效運行、更新是否及時、監管是否到位、出現糾紛怎么處理等,這些問題都對監管水平提出考驗。
魏奇建議,盡快完善法治,嚴管在線教育。在線教育App公司發布虛假廣告,欺騙、誤導消費者,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學習內容和宣傳嚴重不同,涉嫌虛假宣傳,家長可以要求賠償經濟損失。如果在線學習App有關內容涉嫌違法,公司將承擔行政或者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將構成公司單位犯罪,主要責任人將承擔刑事責任。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在線教育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內容,但是,專心做內容的機構市場行情并不好,很難維持生計,而一些“短線”的企業經常用一些不高級甚至非法的手段“撈快錢”,長期以往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因此,一個規范的法治環境,對于在線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
王家娟認為,在線教育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知識教育的鴻溝,但不規范的市場也很容易讓學生和家長掉入“課財兩失”的陷阱,建議立法對機構的準入資質、教師資格、教育內容等作出規范。
“2018年,教育部門重拳治理校外培訓機構,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據調研,2019年,治理在線教育將成為重點,目前正在探索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只有政策法規體系健全了,才能對線上培訓作出更好地引導與規范,這也是民辦教育促進法的精神內涵。”楊程說。(應采訪對象要求,高菲、劉卉為化名)(記者 蒲曉磊)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