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古詩鑒賞:海上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3-07 20:21:03

小學語文古詩鑒賞:海上
海上
作者:顧炎武 年代:清 體裁:七律
日入空山海氣侵,秋光千里自登臨。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蒼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來白鳥,云浮仙闕見黃金。
此中何處無人世,只恐難酬烈士心。
【注釋】:
1、《海上》四首是一組史詩,作于順治三年(丙戌年,1646)秋間,敘述乙酉、丙戌兩年的東南大事。乙酉(1645)六月,南明福王(弘光帝)朱由崧、潞王朱常澇相斷降清;魯王朱以海在浙江紹興監國,而黃道周等于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改元降武,遙受作者兵部職方司之職。丙戌年春,將赴閩中,以母喪未葬,不果行;六月,清兵渡錢塘江,魯王棄紹興,由江門入海,其時唐王猶駐延平(今福建南平)。入秋,作者鄉居登山望海,感慨而作此詩,對明王室既哀其衰敗、嗟其失計,又望其恢復,交織著憂國憂民的沉郁心情。前人對這一組詩評價很高,認為可擬于杜甫的《秋興》八首。
2、這首詩有感于魯王遁海而作(依黃節說)。
3、“十年”二句:自崇禎初年,清兵即入關,干戈不息,百姓涂炭;以后又有農民起義軍與明軍的戰爭,故詩中云云。十年, 系約舉成數。蒼生,人民。 老,久。吊哭,一本作“痛哭”。
4、“水涌”二句:寫望海時的想象。白鳥,一本作“白馬”。神山、仙闕,借喻海上抗清根據地。黃金,《史記·封禪書》:“此三神山(方丈、蓬萊、瀛洲)者,其傳在渤海中……諸神仙及不死之藥在焉。其物禽獸盡白,黃金銀為宮闕。”
5、“此中”二句:疑指海上彈丸之地,恐難作為抗清根據地,以符遺民的愿望。黃節注引《南疆逸史》:“魯王之出海也,富乎將軍張名振棄石浦,以舟車扈(隨從)王至舟山,黃斌卿不納。”以為指張名振被拒事。酬,償。黃斌卿,莆田人,舟山守將。烈士,壯懷激烈之士。
【作者小傳】: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字寧人,號亭林,江南昆山人。明諸生。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斗爭。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國后,參加昆山、嘉定一帶人民的抗清斗爭,唐王立,除兵部主事。入清不仕。治經重考據,注意經世致用,開清代漢學風氣。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清初三大儒。其詩沉郁蒼涼,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有《亭林詩集》。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