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六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 正文
2019-04-22 17:10:14 下載試卷 標簽:六年級數學上冊 第七單元集體備課教案
學生獨立設計方案,并在小組交流,互相討論,取長補短。
師:剛才同學們交流了自己設計的方案,課后還可以利用書籍、網絡等查閱資料,使自己的設計更加完善。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獨立設計減肥方案,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提高學習興趣。
四、 回顧整理,反思提高。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運用所學的統計知識研究了兒童患肥胖情況及產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你能概括地說一說我們是怎樣做的嗎?針對我們研究的課題,你還想說些什么?
【課后反思】
本節綜合應用課囊括了以前所學的統計知識,整堂課是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統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由于小課題研究的流程學生在五年級已接觸過,因此這節課我盡量放手給學生,自己則努力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
1、讓學生經歷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該綜合應用實際上是一個小課題研究。在引導學生開展活動時,要讓學生充分經歷“提出問題----搜集數據----整理統計數據----分析數據并得出結論——提出解決方案”的整個過程,要重視每一個環節的探索和交流,便于學生進一步鞏固小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2、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整堂課都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從問題的提出到數據整理分析再到提出解決方案,都是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小組探索活動。在探索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充分展示各自的獨特想法與個性魅力,學生的潛能得到了充分挖掘,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我學會了嗎?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96頁。
教材簡析:
眾數和中位數的概念比較抽象,生活實際中應用不多,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的區別,及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在統計中的不同作用。練習量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練習題數量上有層次的增加。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比練習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的意義,能找出一組數據的眾數和中位數。
2. 通過對本單元知識的系統整理,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梳理知識。
出示96頁第1題。
談話:同學們這是考古隊隨機抽查20尊兵馬俑身高情況,根據你所學的有關統計的知識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會比較容易提出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的問題。
談話:你對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都有哪些了解?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三者的區別與聯系:
1.平均數具有虛偽性,容易受極端數據的影響。一組數據中某個數據的改動會影響到平均數的改變,平均數與整組數據中的每一個數據有關。反映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2.中位數是通過排序得到的,它不受最大、最小兩個極端數值的影響。部分數據的變動對中位數沒有影響,當一組數據中的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常用它來描述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反應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3.眾數也是數據的一種代表數,反映了一組數據的集中程度。日常生活中它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一種最普遍的傾向。
【設計意圖】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三者的區別與聯系,有利于學生對三個抽象概念的理解。但要注意不要提高難度,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稍做解釋即可。
二、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1、 下列幾種情況一般使用什么數?為什么?
(1) 要表示同學們最喜歡看的圖書種類,應該選取( )。
1.平均數 2.中位數 3.眾數
(2) 五年(1)班50人,五(2)班45人,要比較兩個班平均成績,應該選取( )。
1.平均數 2.中位數 3.眾數
(3) 在演講比賽中,某個選手想知道自己處于什么水平,應該選取( )。
1.平均數 2.中位數 3.眾數
2、公園里各有兩組人在草地上做游戲,兩組人的年齡如下:
甲組:14 10 10 10 6
乙組:50 40 5 5 10
分別算出兩組年齡的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各是多少歲?其中哪個統計量能較好反映本組的年齡特征?
為什么平均數不行?(數據懸殊,它表示的集中趨勢偏大。)
眾數為什么不行?(反映多數水平偏小。)
為什么用中位數?(在10歲以上有兩個,在10歲以下有兩個,10歲算中等水平。)
小結:這就是它們三種統計量之間區別的體現,各有不同的特征。
3、課本96頁地2題
重點引導學生說明理由。
4、舉例說說生活中什么情況下用平均數描述數據,什么情況下用眾數描述數據,什么情況下用中位數描述數據。
【設計意圖】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在不同現實情境中理解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三者的聯系與區別,形成數學模式,鞏固本單元所學知識。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