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賢俊:現在的家長為什么那么糾結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3-15 11:25:43

當下社會,幾乎所有的家長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無家教”的情況微乎其微,所有的孩子都“有家教”。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這個家教是有效家教還是無效家教?正向家教還是負向家教?理性家教還是盲目從眾的家教?
我們現在不難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年輕的70后、80后家長,他們的教育理念和上一代的家長已經發生了非常巨大的改變。
他們已經認識到教育的本質并非僅僅追求書本知識和分數。但是,他們在現實的家庭教育過程中卻往往面臨很多糾結:
心里想著“素質教育”,真實的行動中付出時間和精力最多的卻仍集中在孩子的學業方面;或者在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巨大差異之間來回搖擺不定;抑或努力尋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育”而不可得。
過去曾經有一個說法叫“有家教”或者是“沒家教”。因為那時候每個家庭子女較多,父母生活艱辛,有的確實關心不到孩子教育問題。
但當下社會,幾乎所有的家長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無家教”的情況微乎其微,所有的孩子都“有家教”。
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這個家教是有效家教還是無效家教?正向家教還是負向家教?理性家教還是盲目從眾的家教?
糾結之一:無效家教
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是無效的教育?在我看來,如果家長關注的是學校教育的一些學科性的內容,而忽視了家庭教育的親情關系的優勢,忽視了培養學生禮節、生活習慣、待人處事的方式等,這就是舍本逐末,是無效的家庭教育。
學校以學科教學見長,以群體的社會化教育見長。有學科類、成體系的,科學嚴謹的教育,更有學生群體的團隊,這些是學校教育特有的優勢。
但很多家庭教育把學校教育的優勢作為自己的優勢,急切地把學校教育的學科教學攬在自己的懷中。
很多年輕家長也知道教育的本質是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造。但往往家庭教育在學會做人這方面僅僅停留在口號上,付出最多的還是對孩子的身體和他的學業。
對癥下藥:家教要正確定位
家庭教育的歸位要準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雖然有互通性,相容性,但它們必須得各司其職、不能界限不清。
家庭教育應該是在學會做人這個問題上要做深、做透、做的有效。
此外,家庭教育還要特別注重早期教育,要尊重自然規律,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
比如,按照盧梭的家庭教育理念,6歲之前的孩子要以感官訓練為主,而非識字、算術等知識技能為主。
對學齡前兒童來說,訓練感官就像鍛煉肌肉一樣重要。
比如,家長可以把孩子的眼睛蒙上,領孩子到兩個不同大小的空房間里,讓他自己鼓掌,判斷哪個房間大,哪個房間小;又比如,家長帶著孩子散步,可以讓他估計從這個樹樁到那個墻角有多少腳的距離,然后再實際量一量有多少腳。
尊重自然規律,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然后施以有效教育。這些感官的教育比學校教育作用大得多。
糾結之二:負向家教
當下家庭教育的另外一個癥結是,家庭教育對學校的集體主義教育、主題活動教育、嚴謹的學科教育等有所干涉。
和上一代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父母不同,我們現在大多數孩子的父母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可以通過自身受教育的經歷的回顧,來指責或干涉學校教育。
事實上,教育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對于學校的訓練體系,家長應該有所尊重。即便這個訓練體系體現出的成績和我們家長認為的學科素養之間有所差異,也不要排斥,因為這兩者并不矛盾。
就像彈琵琶,高手可以彈到爐火純青、行云流水,但在起始訓練階段,還是要有枯燥的、階段性的指法技能訓練。這些訓練看上去和琵琶的高境界的藝術不相吻合,但并不矛盾。
對癥下藥:家庭、學校不要“拔河”
當然,家庭教育也可以給學校教育提供意見和建議,并相互配合,達成共同的結果,這樣教育就是正面的。
而父母對學校教育的懷疑甚至指責,就會對學校教育形成一個反向的牽制力,對于孩子來說是也有害無益的。
因為學校教育會形成一個特殊的場,家長對學校的不信任和指責會讓孩子在這個場中無所適從,不利于孩子的學業和人格的成長。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