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類內容“屏蔽”家長?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3-22 15:02:10

家長沒有給孩子安全的傾訴渠道,或不重視與孩子溝通中的藝術,都會導致孩子在朋友圈中對父母“言不由衷”,甚至選擇性忽略。
你在孩子的社交好友名單中嗎?你看到的是孩子真實的樣子嗎?
目前,青少年擁有個人互聯網社交媒體的年齡正在逐步降低。部分受訪的初二年級學生表示,他們多數在9至10歲就擁有了個人社交賬號。而多數學生會“應家長的要求”,將父母親添加為自己的社交好友。但加好友并不意味著是真好友,父母對子女社交媒體的管理態度和技巧,決定了孩子對父母敞開心扉的程度。
四年級擁有個人社交賬號
“初戀,來了,就好好珍惜”、“這游戲你敢轉嗎?如果你曾經喜歡過我,可以私聊給我發個1~;如果你現在正在喜歡我,可以私聊給我發個2~”……
小齊是一名初二的學生,他會時不時地在朋友圈里發一些類似情感問題的文章或接龍游戲。小齊說,其實父母也在自己的微信好友里,但他的朋友圈會有選擇地對父母開放。“有些跟同學的互動,父母看見了會嘮嘮叨叨,省得麻煩。”小齊說,為了不引起父母的懷疑,他在朋友圈分享的旅游信息以及學校趣聞會讓父母分享,一些情感話題則會屏蔽父母。
目前,中學生乃至小學生基本都擁有個人的通訊設備,應用互聯網社交媒體,在中小學生中也非常普遍。在新京報日前進行的“你在孩子社交好友名單中嗎”的調查中,40%的家長反饋,自己的孩子擁有微信;36%的家長承認孩子有QQ。北京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新京報小記者站面向初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中,多數初二學生表示,他們擁有第一個互聯網社交媒體賬號的時間通常是在四年級。
北京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團委老師李鑫表示,雖然學校不鼓勵學生帶手機到學校,但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有些時候聯系學生或進行信息發布確實需要通訊工具。而部分初二學生也表示,他們最初申請互聯網社交媒體賬號的原因,有相當一部分是為了接收學校的通知,或老師布置的作業。之后,這些賬號才逐漸發展成為社交工具。
情感類內容“屏蔽”家長
受訪的多數初中學生表示,自己是應父母的要求加他們為社交好友的。部分學生稱,他們在發朋友圈或QQ空間時,會在意父母在圈內,因此會只發搞笑的內容,涉及情感類的“敏感內容”,很多學生會選擇只看不轉,“主要是怕父母不理解,產生麻煩。”一位女生說。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團委書記楊金雪表示,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是否在談戀愛、找對象,非要監視一下孩子。其實,窺探孩子的社交信息就跟偷看孩子的信件、日記是一樣的。家長應該給孩子適當的空間。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學校心理委員會副主任程忠智則提醒家長,特別是子女在中學階段的家長:中學階段的孩子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把同伴放在第一位,孩子不愿家長過深介入自己的社交圈,是這一時期的心理特點。
程忠智認為,家長可以通過觀察,感知孩子的情緒波動與成績變化,分析孩子的發展動態。而在社交媒體的管理上,應給予孩子一定寬容度,切忌硬闖孩子的朋友圈。另外,家長與孩子溝通也要講求說話的藝術,以引導的方式提出自己對孩子使用社交媒體的意見。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