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家訓重勤儉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3-28 09:00:41

中國古人的家訓中,“重德修身”無疑是最重要的。但若論家訓中分量排名其次的,則要算“勤儉”二字了。
宋朝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就是一篇經典名作。在這篇家訓中,司馬光強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再怎么幸運的家族,都不可能每一世都做大官,何況落拓不羈的世家子最容易敗壞先人家業,因此驕奢習氣是絕對要不得的。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應念物力維艱。”這是《朱子家訓》中傳誦很廣的兩句話,全篇訓誡的也是“勤儉”二字。
許多古人的家訓中都不贊成“遺厚財給后世子孫”。他們認為這樣有害無益,因為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司馬光對此說道:“難道圣人就不管子孫的貧困了嗎?過去那些圣賢留給子孫的是廉潔、儉樸的優良品德。”
此外,家訓中一再強調的還有一點就是“恭默”——謹言慎行,寬厚忍讓,不招搖惹事。像諸葛亮“誡子書”強調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點出儒者最向往的崇高境界。最戒慎恐懼的,則是子孫驕傲怠慢,好勇斗狠,結果招人嫉恨,甚至惹禍上身,罪殃家門。恭默的德性,還可以表現在慎交友上,富家子弟唯恐交上酒肉朋友,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為怪誕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習氣等等。
眾多家訓中“修齊之道”談得多,勉學讀書的篇章反倒不算最多。這些自己有著赫赫功名的寫訓者,在家訓中卻常勸子孫不必介意功名,反而視“耕讀傳家”為理想目標。讀圣賢書的目的是學習如何做人,并非是為了做官富貴。顏之推在“教子”篇里提到,齊朝有一個士大夫,教他十七歲的孩子講鮮卑語和彈琵琶,還很得意孩子能“伏事公卿,無不寵愛”,顏之推對此表示深惡痛絕。
清朝石成金寫的《傳家寶全集》也說到,如果把子孫教成“希圖前程,指望富貴”的人,結果當了官貪贓壞法,弄到家破身亡,遺累父祖,這可不是子孫不肖,而是父母當初教得差了。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