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父母真能“做自己”嗎?(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4-02 08:54:39

在我看來,母親跑進臥室,留孩子一個人面對空蕩蕩的房間,有些殘忍。這樣的“自我關照”,實質上是將嬰兒置于一個無回應的環境中,同時,從心理學的層面上,孩子會感受到“哭鬧 →媽媽沒有了”。
1歲左右的孩子尚未建立起“客體恒常性”的概念,也就是說在嬰兒的內部世界里,他會恐懼于自己的哭鬧而使得媽媽消失。這種感受或許對嬰兒來說是絕望甚至“致命”的。我通常會告訴家長們,如果你無法耐受自己的焦灼情緒,你可以停止安慰哭鬧的孩子,但不要離開,靜靜地坐在旁邊,觀察孩子情緒趨向穩定時,再進行安撫。
停止安撫、不離開、靜靜等待——父母同樣是在關愛自己,只是這種關愛似乎不如“退回臥室‘砰’地關上門”顯得痛快利落,畢竟,它是打上了父母烙印的一種自我關愛。
希望借由上述例子讓大家理解,首先,任何一種教育、養育觀點的背后,都應該首先考慮兒童的相應發展階段與心理需要。其次,要看到這個例子中,暗藏著一種偏執地要將“自己”與他人割裂開的傾向。其典型意義在于,“做自己”在不少人那里是一種完全不顧他人、只尊重自己需要的狀態,這就陷入到一種偏執狀態中,好像世界分成了自己和他人兩個絕對割裂的部分。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甚至說:“從來沒有嬰兒這回事。”他之所以這樣說,是指“沒有絕對的嬰兒,我們所看到的嬰兒,都包含著他的母親(主要撫養者)”。拋開母親(主要撫養者)去單純地談嬰兒的心理狀態,是不現實的。
由此,我認為其實也不存在絕對的“我自己”。我們對自己的感知,一部分來自基本生理需要的滿足,比如饑飽感、冷熱感等;另一部分則來自身體與外界互動之下的自體感,這些自體感的建立,從嬰兒期的揮舞手臂,感受自己的肢體敲打在周圍環境物件時所帶來的感受,體會自己控制身體的感受,再到外界環境的冷暖變化帶給身體的感受。當然,這個外界環境其實還包括了主要撫養者與“我”的互動帶來的體驗。
以上林林總總,所有點滴累積的感受最終形成了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對自己身體感受的體察,逐漸成為所謂的“我”的樣子。
因此,所謂“做自己”,并不是完成一種自我的絕對狀態,而是在建立一定界線之后在互動中的自我認知。
我們可以把人際界線理解為保護自己,同時也尊重他人的“邊界線”,有時候要順應自己的感受,有時候要妥協讓渡一些給他人,以具有彈性的方式與人相處。在一種互動狀態中,與他人相處并獲得自在,在我心里這才算得上“做自己”的樣子。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