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漢書·張騫傳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4-06 12:08:29

小學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漢書·張騫傳
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余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居匈奴西,騫因與其屬亡鄉月氏,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誠得至,反漢,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大宛以為然,遣騫,抵康居�?稻觽髦麓笤率稀4笤率贤跻褳楹鶜�,立其夫人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留歲余,還,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余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則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為發間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
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是歲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騫為衛尉,與李廣俱出右北平擊匈奴。匈奴圍李將軍,軍失亡多,而騫后期當斬,贖為庶人。
天子數問騫大夏之屬。騫既失侯,因曰: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天子以為然,拜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資金市帛直數千巨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國。
騫還,拜為大行。歲余,騫卒。后歲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
�。ü澾x自《漢書》,有刪改)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所做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留歲余/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B.留歲余/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C.留歲余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D.留歲余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拜騫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烏孫等古代國家政權,都是張騫出使西域過程中所到、所聞之處,處于古代絲綢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為姓氏,甘父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漢節:漢代朝廷派出使臣或傳達皇帝命令時,憑節為信,中央設有專門掌管符工的官員,名叫符節令。蘇武就曾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漢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節去云中赦免馮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賓客的官吏,相當于現在的外交官員,西漢張騫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漢武帝封為大行。
12.下列對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正因為匈奴與月氏之間出現仇怨,所以漢朝乘機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與月氏共同對付匈奴,張騫便以郎的身份應召前往。
B.張騫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雖被匈奴扣留十余載,最終還是尋找機會與身邊人逃往月氏,只是月氏王認為與漢朝距離甚遠,所以不再準備向匈奴報仇。
C.張騫將出使后的見聞上報朝廷,漢朝天子認為值得與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強的大月氏、康居這些國家政權交往,可以用道義使他們成為漢朝的臣屬國。
D.張騫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幫助軍隊而被封為博望侯,可又因為李廣所率軍隊被匈奴圍殺而沒能及時趕到救援,險些被殺,最后被削去侯位。
13.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5分)
�。�2)后歲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5分
【點擊下一頁查看答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