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語言素養的三個指標(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4-11 08:09:53

生:青螺就是青色的螺。
師:這就對了。
在上面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心中預設的答案是“青色的螺”,然而學生越過了教師預設的字面意思,一下子立足詩歌整體,體悟“青螺”的指代含義。教師始料不及,脫口而出“這就是預習的壞處”。教師之所以這樣說,是特定情境下的“無意識”行為,是語感作用的結果。然而,立足整個課堂教學情境,教師這樣說是不夠妥帖的。
教師表達不妥帖的根本原因,是學生沒能符合自己的預期。因此,教師在課堂要能做到措辭妥帖,除了修煉個人言語表達能力外,還需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觀。語文教學的意義,就在于順應學生文本理解的起點和言語發展的規律,滿足學生的理解力和表達力的發展需求。
語言素養指標三:優美豐富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存在,既因溝通價值而具實用性,也因形式豐富而具審美性。所謂語言的優美豐富,是就其表達形式而言的。形式優美豐富的語言,不僅能生動地傳達事物的內涵,還能喚起人們的美感體驗。
絕大多數兒童在語文學習之前,就基本會使用母語與人交流了。那么,在語文課堂中學習“語用”的意義指向是什么呢?就在于學習豐富的語言形式,提升語言表達的品質。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形式優美豐富的語言,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熏染中形成良好的語感,提升語言的品質。
張學偉在執教《鄉愁組詩》時,語言形式豐富而優美。例如在引入“鄉愁”主題時,他說:“有一種距離叫遙遠,有一種遙遠叫思念,有一種思念叫回憶,有一種回憶叫鄉愁。” 張學偉采用的語言形式是頂針,運用頂針修辭描述鄉愁,不僅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酣暢淋漓地突出“距離”“思念”“鄉愁”之間相互依存的有機聯系,讓鄉愁情感更顯得強烈、深沉、綿長,更具打動心靈的力量。
然而,在現實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恰當、自如地使用優美豐富的語言是相當不易的,需要有高品質的語感作為支撐。教師如何才能具備高品質的語感?要廣泛閱讀,不斷積累優美豐富的語言,同時還要在演說與寫作實踐中提升語言素養,使運用準確、妥帖、優美豐富的語言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第二實驗小學康華校區)
《中國教師報》2019年04月10日第4版 版名:現代課堂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