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比成人更需要尊重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4-11 08:22:05

每個孩子的成長總是要經歷一個從不懂到懂的過程,這是社會之所以給予未成年人特殊關愛的基本共識。
但一些家長對“年齡”意味著什么似乎并不清楚,總是想把孩子訓練成只聽自己話的奴隸,認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是要嚴管,所以打也可以,等長大些,甚至成年了,才開始把孩子當成和自己一樣真正平等的人,不再輕易動手。而實際上可能已經犯了嚴重的錯誤,因為越小的孩子對環境其實越敏感,才越要慎重對待。
要知道,孩子對外界的感知是從其一出生就開始了的,盡管不會說話,但哭就是他最強烈的語言。
藺秀云介紹,對于不同階段的孩子,要采取相應的方式去適應其成長。幼兒園之前,包括幼兒園階段,都是應該很溫暖地對待孩子。從四五歲開始,小學階段,就開始樹立一些規則,進行一些行為方面的訓練或矯正。到了初中階段,可能更多地是關注他們情緒的變化。小學及以前可能要管的事情多些,但到了青春期,尤其是到了高中這樣的階段,父母要往后退。如果這時還極力地往前沖,一定會造成較大的沖突,往后撤是給孩子充分的自主性,讓他來安排和規劃自己的成長與學習,成年之后,就要放手了。
如果青春期還管得特別多的話,孩子的自主性很難培養出來,本來該13歲會做的事情,可能30歲都不會做,這樣在社會上也不會有所擔當。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3歲之前是孩子建立親密依戀的很重要的時期,很多父母在上幼兒園之前把孩子交給祖父母帶,這些孩子有些其實是把祖父母當做父母的,3歲或6歲時跟祖父母的分離,其實就相當于他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對孩子來說,那也是一個比較大的生活事件。
當然,作為底線需要關注的,還是父母的各類身體和心理上的攻擊行為,這些可能會明顯地影響到孩子的精神狀態和行為。2018年7月,《虐待與忽視兒童》雜志(Child Abuse & Neglect)的研究指出,從糟糕的父母教養方式到孩子的行為問題,冷酷無情的性格可以起著解釋作用,那些因此而性格更加冷漠的人有更少的同理心和內疚感。
“那種心理被虐待的孩子,常常會發生情感阻斷,也就是說,他不再跟父母有情感聯結,他把他的心都封上了,就是那種刀槍不入的感覺。這種孩子,他將來是很難跟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跟父母的親密關系都隔離了,你想能跟別人建立很好的親密關系嗎?”藺秀云說,“不要讓孩子心理很痛苦地去承受父母的教養,要能夠體會到孩子內心的痛苦,并安撫他們,我相信人都是想變好的。”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