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毀了“何小萍”的芳華(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4-16 09:34:24

允許孩子釋放攻擊性情緒
人類的行為具有重復的傾向。如果孩子擁有安全和被接受的童年,他的重復模式就不易察覺;如果童年遭遇令人恐懼、飽受虐待,那孩子便會在無意識中不惜自我攻擊來重現挫敗情景,從而重新努力適應和掌控。
何小萍幼年的悲慘遭遇和無從反抗的絕望感,導致她消極被動、不敢表達憤怒。電影中她被撕扯胸衣時,有旁觀者說“誰這樣對我,我必須打她耳光”,這才是正常人應有的反應。但何小萍沒有被允許過表達憤怒和攻擊,只好把攻擊性轉向自己——撕掉照片,埋葬理想,放棄向上的機會,拒絕當英雄,自己碎為齏粉還想著照顧別人。
以何小萍的容貌、身材和藝術氣質,康復之后應該有過不少靠譜的婚戀機會。然而她沒有選擇任何一個真心愛慕她、可以帶來健康關系的男人,開始新的生活。這種心態,很像電影《唐山大地震》里那位被內疚折磨得終身拒婚的母親所說的“你爸不在了,我怎么能自己過得花紅柳綠的”。這種自虐,似乎是在替上天懲罰自己,也似乎是賭氣似的自暴自棄:我從沒幸福過,我不知道幸福了怎么過,所以我不要。
何小萍最后和劉峰在一起,也許是編劇給予這個涼薄世道的一筆亮色。嚴歌苓在小說里寫道,“這種陪伴更像是被時代拋棄后,宿命般的抱團取暖”。這種陪伴與報恩有關,與同情有關,但與愛情無關——她知道劉峰并不愛她,劉峰當時對她好,只是因為對所有人都好。這樣的選擇何嘗不是何小萍又一次的自我犧牲或對父母的攻擊——你們的女兒現在活成這樣了,心疼不?
電影的旁白說她和劉峰“平和知足”,其實,這“平和”未必是豁達,更可能是生無可戀、逆來順受而已。這是自虐型人格的另一種防御機制:否認。她吃盡苦頭,受盡傷害,卻不承認自己有任何不滿,甚至會為對方開脫,為時代開脫。多少人上山下鄉耗盡青春,現在卻高喊青春無悔,同理。
希望孩子幸福,父母就必須在養育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關愛和回應,不鼓勵自我犧牲,允許孩子表達憤怒和攻擊性。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在懵懵懂懂中總是譴責自己,感到內疚,自我挫敗。《芳華》之鑒不遠,父母當引以為戒。
(作者:李昭,單位:北京燕園博思心理咨詢中心)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