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推動學校美育高質量特色化發展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4-23 13:04:03

■落實全教會 奮進迎華誕1+1 ②走進江蘇
學生們一幅幅質樸、童稚甚至有點粗獷的剪紙作品,是江蘇省揚中市豐裕中心小學美術教師楊榮芳最為珍視的。正是手中的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帶領孩子們走出了揚中、走出了江蘇,甚至走出了國門,開辟出這所農村小學的新天地。
豐裕中心小學的變化,是江蘇近年來大力推動學校美育發展的縮影。江蘇充分挖掘美育的資源優勢,不斷以改革創新之舉,推動中小學校美育有特色、高質量發展。
勇于探索,深化課程和評價改革
2005年,當楊榮芳、倪玉蓉兩位美術教師把民間剪紙引入豐裕中心小學時,兩人都有點拿不定主意。
沒接觸過剪紙,該怎么剪?有的剪紙大師徒手剪,而書上教的都是先畫后剪。思來想去,兩人達成共識,不能讓線條束縛了學生剪紙的想象力。由此,學校開始探索“信天游”式的剪紙特色道路。
“剛開始時就靠一張嘴。”楊榮芳笑著說,兩人就靠著一張嘴,讓學生把剪刀當成畫筆,邊教邊學,不斷揣摩,引導孩子從最熟悉的人物開始一步步進階。
沒有專業教師,學校就把班主任、數學等近一半教師納入團隊;沒有課本,楊榮芳和倪玉蓉就自己編寫教材,出版了國內第一套兒童剪紙系列教材。剪紙也從一開始的興趣小組發展成為一門覆蓋全校的校本課程,并與語文、音樂、閱讀、德育活動相結合,不斷豐富課程的內涵。
江蘇文化源遠流長,歷史積淀深厚。面向全體、人人參與,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育資源,創造了江蘇中小學美育教育發展的新路徑。
以課程為重點,江蘇不斷深化美育教學改革。在按標準開齊開足美育課程的基礎上,江蘇每所中小學都積極創造條件,開設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課程。
在大力推進學校美育的進程中,江蘇堅持面向全體的普惠性藝術實踐活動,以體育藝術“2+1”項目為抓手,讓每名學生至少參加一項藝術活動,具備1—2項藝術愛好或特長,培養基本的審美素養。
長期以來,美育之所以成為短板,很大的原因在于評價體系。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表示,要通過改革教育評價體系,讓學校美育、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在對學生的升學、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評價里占到應有地位。
江蘇是在全國率先實施初中畢業生藝術素質測評計入中考成績的省份。2015年,江蘇明確了全省“藝術進中考”戰略目標。2016年,江蘇與教育部簽署“學校美育改革與發展備忘錄”,承諾到2020年全面完成“學校美育納入省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等8個方面的目標任務。2017年9月1日前,江蘇13個設區市全部公布了“藝術進中考”方案,這意味著,2017年入學的初中生將在2020年第一批實施此方案。
測評手段正不斷倒逼江蘇學校進行美育改革,加大美育師資配備力度,提高藝術課程的教學質量,特別是有效解決了初三年級藝術課程被擠占的問題。
“‘藝術進中考’更加側重學生在平時的積累和修養。”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美術教師徐宏澤說,他特別重視課堂效率,將國家教材和校本教材相統整,形成更清晰的知識脈絡。
挖掘特色,農村美育小而美
2013年,鎮江揚中市、南通通州區、連云港東海縣等5個縣(區、市)成為全國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以此為契機,江蘇著力破解農村美育師資、設備、課程、質量等難題。
江蘇實施了以藝術體育器材為主要內容的“四配套”工程建設,使全省中小學藝術教育技術裝備達到了合格學校建設標準。
在深入推進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的進程中,江蘇重視地方資源的挖掘,創建了一大批特色鮮明的學校。
揚中市雖然只有30多萬人口,但一直有重視素質教育的傳統。實驗期間,揚中新增藝術特色學校9所,培育了草編等特色項目近20個。
該市新壩中心小學藝術樓一層有一處非遺展覽館。學校經過多方走訪和收集,收藏了蘇州刺繡、南京云錦等全省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工藝品。記者來到學校時,鎮江市“華山太平泥叫叫”非遺傳承人蔣信揚正在跟學生一起捏泥巴、刺吹孔。每周,他都會帶領學生以當地華山腳下的黃泥為原料,制作能吹出哨音的“泥叫叫”,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
吹竹笛、習舞蹈、練合唱、刻版畫、做泥塑、編柳器……揚中市新壩中心小學為學生提供了23個課程“超市”,創設45個社團,構建了包括普及+學校特色+地方特色課程在內的多維度藝術課程結構。
該校還全面普及書法教育和豎笛課程,讓人人都能寫一手好字、吹一首好曲。學校同時將版畫融入美術教學,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由低階到高階進行版畫教學,使每位學生可以系統地學習版畫創作。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