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每一個孩子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5-04 21:47:00

“‘怹’這個字大家認識嗎?你在我心上是為‘您’,對他人表達尊重就用‘怹’。除此以外,老北京特別講究稱呼,在說話前一定稱呼大爺、大媽、大叔、大嬸……在麻煩別人時會說‘勞駕’、’借光兒(借過)’這些表達禮貌和尊敬的老北京話。”在4月28日舉行的《以尊重為價值導向 培養未成年人與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養的研究與實踐》中期研討會上,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副校長張芝昆從老北京、老物件、老禮兒說起,講述了學校從“十一五”開始,參與尊重課題研究的案例。
“以前對保潔師傅剛剛擦過的地面熟視無睹,而現在是踮起腳從一邊通過。孩子們這些行為無不體現他們心中有他人。與此同時,回饋給孩子的也是稱贊和尊重,這也讓孩子們體會出友善人格素養的重要性。”張芝昆說。
尊重友善,在課堂滲透
提到尊重,最近,北京市東城區文匯小學二年級班主任馬悅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孩子們在午餐領桔子時,每個人都想選擇大桔子,最后拿到小桔子的同學,會很不情愿,還會產生爭執。
二年級的孩子正處在道德發展的前習俗水平,他們經常從行為的結果和自身利害關系來判斷是非。如何以分桔子為切入點,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前提下,讓學生體會謙讓和分享,在孩子心中埋下“友善”的種子?馬悅把這個想法和“尊重”課題聯系起來,將“領桔子”的班會課,帶上了《以尊重為價值導向 培養未成年人與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養的研究與實踐》中期研討會的會場。
QQ圖片20190502112556.png
在《小桔子 大道理》的主題班會課上,馬悅尊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們自己提出領桔子的辦法。在各種建議中,馬悅帶領學生們逐一分析效率和公平,最后大家投票選出了隨便抓的方法,并進行了實踐。
“如何領桔子,以小見大,這是個小問題,又是一個真問題,是孩子們關心和在意的問題。把生活中生成的資源變成班會課,讓學生們體會到領桔子體現公平、拿桔子學會謙讓、品桔子分享快樂,這是很好的探索。”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班主任雜志社社長趙福江點評說。
和分司廳小學、文匯小學一樣,以北京市東城區為主的全國有66所課題學校從日常生活做起,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滲透“尊重”“友善”理念。這得益于《以尊重為價值導向 提升未成年人與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養的研究與實踐》的全國性重點課題(以下簡稱“尊重課題”)。“尊重課題”已經持續研究了25年。
1994年,北京市東城區將“尊重”理念引入教育領域,從“九五”的《“尊重?基礎道德”研究與實踐》,“十五”的《“著眼人格素質,實施尊重教育”》,“十一五”的《“培養未成年人體現尊重意識的行為習慣的研究”》,“十二五”的《“加強制度建設,形成以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理念為基礎的校園文化的研究”》,到“十三五”的《以尊重為價值導向 提升未成年人與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養的研究與實踐》,25年來課題組依然傳承尊重課題的研究方式——從實際的問題中來,解決實際問題。以對問題的不斷挖掘和反思,對已有的教育桎梏進行剖析。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中重新審視“友善人格素養”的內涵,思考“友善”的時代意義。
“‘尊重’是‘友善’的基礎。‘尊重’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它的外延更大,延展到人對自己、他人、環境、社會的基本原則。友善是在尊重基礎上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善的人際關系。在教育中我們把它分解為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生活中各種人際交往中的原則。” 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郭鴻說,在研究過程中,深入學生,尊重學生意見,給學生表達的權力,通過班會、訪談等多種形式真實地了解學生對不友善事件的感受,師生一起探討友善行為的感悟,通過從小事去體現“友善”,并將“友善”分解為具體的行為表現,以此促進學生友善人格素養的提升。問題意識促進了研究的深入,研究的深入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的氛圍里,師生共同促進“友善人格”的發展。
QQ圖片20190502112609.png
2018年12月25日,北京市文匯中學星光話劇團登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臺,為現場觀眾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戲劇演出。這部探討人性的話劇是文匯中學星光戲劇團的原創話劇《手機》。通過戲劇教育,師生通心同情演繹“尊重”。《手機》以當下熱議的“校園暴力”為題材,探討人性與語言暴力。通過同學中間一部高價手機的遺失,來引發學生們的討論。讓戲劇社的21孩子全部上臺演出,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感受,并賦予角色;學生不僅收獲了話劇表演經歷,更了解到人與人之間,應本著寬容與理解的態度去面對彼此,拒絕校園暴力,永懷仁愛之心。
“這樣的‘尊重’自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北京市文匯中學校長王文蘭說,在北京市文匯中學,通過營造尊重文化、打造尊重課堂、共同尋找適合師生發展的最美“尊重教育”,讓尊重教育之花在文匯的校園綻放。文匯中學立足課堂,培養尊重合作的心態并形成能力,為學生發展奠基。將尊重教育融入學科,在國家課程、特色校本課程和傳統文化課程等學科本源中尋找善的種子。圍繞尊重教育主題,開展系列德育教育的活動。“實踐證明,‘尊重教育’開展以來,構建了良性循環的師生關系,更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助力學校進步發展的同時,為全面提升教育教學作了實質意義上的奠基,打造了更加和諧的校園。”王文蘭說。
北京市東城區東棉花胡同幼兒園坐落在南鑼鼓巷,幼兒園借助地域優勢,將資源引入幼兒園,和孩子共同創建了具有京味的游戲區,并將友善品質的培養滲透到區域中。以班級的“南鑼工藝坊”為例,老師給孩子們制定了“邀請小班弟妹到南鑼游戲”的計劃,并通過孩子實踐,帶孩子們討論語言背后的含義,把“為別人著想,不把自己想法強加給別人”的友善品質,扎根在幼兒的心中。東棉花胡同幼兒園主任于慶軍說:“生活無小事,處處皆教育。教師以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對游戲價值的珍視。不斷加深了幼兒對友善的理解,不斷推動尊重研究向縱深發展。”
“我們更關注在教育活動體驗中,著眼于觸及、扎根人的心靈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真實的情感參與,防止用統一的、既定的規范約束學生,即強調活動設計要走進學生心靈,才能讓學生產生真實的教育體驗,形成真實的教育效果。” 郭鴻說,“尊重”教育強調要尊重學生選擇的權利。教育不能灌輸,品德的形成更是如此。這種尊重、友善的素養更是需要學生在自我體驗的教育過程中、自我提升,潛移默化的形成。
“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在學校里面,課堂是現代學校的重要場所,課堂學習是一個基本的形式。通過具有尊重內涵的學科課程、主題班會以及尊重教育活動,我們一起體驗了尊重教育走進實踐、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教師、走進學生的教育過程,尊重教育的種子也悄悄地走進了我們的心中,‘潤物細無聲’地涵養和感染了我們的心靈。”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市東城區教委主任周玉玲說。
尊重學生,從微笑開始
“面帶笑容,大方問好”是史家小學在尊重課題引領下一貫保持的優良傳統。從校長開始,每天早晨學校都有一位老師在學校門口面帶笑容地向師生們大聲問好。
作為新入隊的青年班主任,以往為了樹立自己在學生中的威嚴,不茍言笑是史家小學班主任高江麗班級管理的一項“法寶”,而今要傳承好前輩們留下的寶貴經驗,向學生面帶笑容,大方問好,對高江麗來說,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剛參加尊重課題的時候,高江麗心里一直犯嘀咕:“笑容多了,威嚴沒了,班級還好管理嗎?”于是,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用心感受孩子們燦爛的笑臉,快樂的問候。高江麗發現,當她把學生們當成親密友好的伙伴,真誠回應的時候,學生們們更喜歡自己了,對自己的話也更信服了。“這種彼此信任、接納、友善的師生關系,使我變得越來越快樂,臉上的笑容也漸漸多了起來。”高江麗說。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五條幼兒園教師歐京紅參加“尊重課題”有20多年時間了,20年前第一次來參加尊重課題會的時候,歐京紅發現課題組老師們有的來自于中學,有的是小學,只有自己一家幼兒園參加。當時歐京紅心里就納悶:園長是不是帶我進錯課題組了?幼兒園這么小的孩子,能理解什么是尊重嗎?
加入課題組后不久發生的一件小事,讓歐京紅20多年后還記憶猶新。當時,歐京紅班上的孩子們早飯后陸陸續續去活動區玩去了。她開始收拾碗筷,這時有個小男孩走到她身旁興高采烈地說:“歐老師,你知道嗎?前兩天我沒來幼兒園,是我和爸爸媽媽出去玩兒了。我們坐火車經過南京的時候,我看到了好多特別舊的城墻……”孩子滔滔不絕的講述自己的經歷,歐京紅因為著急去送餐具,就對這個孩子說:“我先去送碗筷,回來再聽你講吧。”說完歐京紅就走了。
就在轉身的一瞬間,歐京紅看到了孩子臉上流露出一絲失落。等歐京紅送完餐具回來,找到小男孩想要繼續聽他說的時候,他搖搖頭走開了。
當時歐京紅覺得自己沒做錯呀,說了離開的理由了,很尊重孩子呀。
“現在的我就不會這樣做了。我就會用商量的口氣告訴孩子:我很想聽你講去南京的故事,但是我現在必須先去送碗筷,要不然食堂的叔叔阿姨就沒法繼續給大家準備午飯了,一會兒回來聽你繼續給我講好嗎?經過孩子同意后,我再去送碗筷。”歐京紅說,“現在,我經常反思、改進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和孩子們相處的方式。從‘聽對方把話說完’這樣的小事開始,讓我班的孩子們也學會傾聽別人的感受,理解對方的行為。”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