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親歷數學學習活動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5-04 21:52:57

“數學不難,就是一些概念、公式和計算,只要記住就沒問題。”這是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給同學“傳授”數學學習經驗的一句話。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聽到學生這樣闡述自己對數學學習的認識后深感焦慮,并陷入了沉思——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認知與長期的數學教育教學影響密不可分,問題的根源或許就在于教師對數學教學理解的偏差。
首先是部分教師對數學課本身的認識不到位。長期以來,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往往更關注具體、客觀的數學結論,忽視了形成這些結論的數學活動過程;更關注顯性的數學事實,忽視了處于隱性的數學思想及方法;更多關注數學知識的邏輯關系及結構,忽視了如何有利于學生的理解,為學生從事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活動提供適宜的學習素材。因此,提到數學課,許多人的理解就是概念、命題、法則、運算及符號的堆砌。
教師除了將數學課從學科、知識的維度看作是所講授的學科,還要從以下三個維度進一步深入理解數學課:一是目標、計劃維度。要將數學課看作教學要達到的目標,教學的預設計劃或預期結果。二是經驗、體驗維度。要將數學課看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或自主學習中獲得的經驗。三是活動維度。要將數學課看作人的各種自主活動的總和,學習者通過與活動對象的相互作用,實現自身各方面的發展。
其次是教師對數學課內容的設計實施不到位。教師總是習慣于把數學課內容視為靜態的、客觀的事實性結論,教學中過于關注數學結論,不關注知識的來龍去脈,不關注數學思想方法的產生與發展,上課時總是讓課程內容盡快展開進入運用結論去解題的技能訓練過程中,而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教學與其說是數學活動結果的教學,不如說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里所說的活動就是指最終得到數學結論的數學活動過程。而讓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不僅能獲得知識與技能,還能體會和感悟知識技能背后更為本質的東西——知識的產生與發展,以及數學的思想、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課程目標指引下,教師要把握教學內容的數學實質,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過程,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認識自己所處的社會。也就是說,教學目標必須從“知識為本”轉向“育人為本”,從原本的只注重“結果性”雙基教學轉向“過程性”“結果性”,讓過程本身成為數學課的目標,讓學生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如何實現數學的“再創造”。
知識的獲得是一種尋找、發現、進而理解和應用的過程。數學素養的培養,特別是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悟”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會“悟”會“看”的底蘊是把握數學思想,會“悟”會“看”的教育是一種經驗的積累,需要受教育者本人的思考與實踐。因此,讓學生親歷數學教育教學活動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在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兼顧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這四個方面的目標,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系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教研室)
《中國教師報》2019年05月01日第4版 版名:現代課堂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