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教學富有“生長感”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5-09 20:04:46

一次,聽一位語文教師上《臨死前的嚴監生》一課。經歷了對語言文字的各種品讀、分析后,教師問:“你覺得嚴監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一個學生說:“是一個吝嗇的守財奴。”教師表揚了學生。
另一個學生說:“嚴監生雖然家財萬貫,但十分吝嗇,是一個小氣鬼。”教師說:“很好,小氣鬼也叫——”學生接口道,“守財奴”!教師松了一口氣說:“對,嚴監生是一個守財奴……”在這樣的引導下,許多學生紛紛作出大同小異的回答:嚴監生是一個小氣鬼、守財奴、吝嗇鬼,等等。最后教師總結道:“今天我們學習了《臨死前的嚴監生》,知道了嚴監生是一個典型的守財奴。”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似乎學生只要回答出“守財奴”這個關鍵點,就說明領會了課文的主旨,前面的各種品讀分析沒有白費。如果能夠在課堂活動中鞏固這種認識,那就更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
這樣的教學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并不鮮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師對學生的“語言生長”缺乏應有的敏感,對助力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缺乏主動的訓練意識。
比如這個課堂片段中,兩個學生的回答反映了兩個層次的語言能力水平。第一個學生的語言停留在簡單判斷上,似乎是在做一道簡單的填空題:嚴監生是( )的人。第二個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結構性,用一個轉折關系的復句表述了嚴監生“家財萬貫”和“小氣吝嗇”兩個看起來矛盾的特點。可是,教師沒有注意到這些,相反因為學生沒有說到“守財奴”這個關鍵詞,反而讓他覺得有點回答不到位。
這樣教學的結果,無論是發言的學生還是其他沒有發言的學生都會認為,只要能說到“守財奴”這個關鍵詞,這堂課的學習就算有收獲了。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降低了課堂助力學生“語言生長”的作用。如果從語言能力訓練的角度出發,這個片段應該將重點放在前后兩個學生語言表達的對比上,引導學生認識到第二個學生其實表達了兩層意思,而且這兩層意思之間還有一種轉折的關系。通過對第二種表達的肯定,引導學生拓展語言思維的容量,體驗語意之間的關聯,向著語文能力的更高處攀登。
經過評課和改進以后,這位教師再次借班上課。不出所料,學生的回答大致也分為兩類:一類是簡單結構的陳述句,另一類能夠使用稍微復雜一點的結構,表述更豐富的意思。教師及時表揚了后一類學生的表述,引導學生厘清復句表述的多層意思,并鼓勵沒有發言的學生學習或模仿這種表達,于是后面回答的學生都開始練習使用復句。例如:“嚴監生雖然是一個很有家產的人,但是他依然十分看重錢財,對人的感情十分淡薄”“嚴監生雖然算是一個有頭有臉的體面人,但是內心冷酷,只看重錢財”“嚴監生到臨死前牽掛的只是兩根燈芯,對人卻漠不關心,他很可憐,也很可悲”。
……
這樣的語言訓練,對五年級學生而言,更具有“跳一跳摘桃”的挑戰性。這些句子中,雖然有的還存在一些表達上的瑕疵,但從總體上看,語言在向著更富有層次、結構、內涵的方向生長,向著學生語文能力生長的最近發展區生長。這樣的語文教學富有“生長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水平。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