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養成在課堂上善于提出問題的好習慣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6-21 21:49:00

以中國的著名學府北京大學為例,一般地講,北大的專業課程總是很難的,老師課堂上往往一句廢話也沒有,同學們下課便是“消化吸收”和做作業,學得好不好,也是看考試成績來定。不僅學生如此,老師也是如此。在國內參加科學報告時,經常可以看到老師們如眾星捧月般簇擁著科學名人,往往因為一個不深入的提問,臺下問的人便灰溜溜地無地自容,臺上講的人也趾高氣揚不屑一顧。即使是北大,在做學問上,“認真”和“寬容”也調和得并不好。學生和老師,在科學的領域里,精神上都是不太自由的。
美國就不一樣。在美國上課,相比之下要輕松得多。課堂上有問有答,老師如魚得水,學生妙語連珠,彼此稱兄道弟。美國學生一般沒有中國學生知道得多,問的問題也很天真。但好的學生往往能問出好問題,讓老師大大地引申一番興奮一場。
我們的文化觀念和教育體制,似乎可以稱之為“接受依賴癥”。它給了教師這樣的一個地位:莊嚴的說教者、指導者和絕對權威。而學生,只能被灌輸、被管教、被批評、被指導。中國人的教育過程,往往要以犧牲人的尊嚴為代價,來求得功利目標的實現。所以在課堂上,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因為長期處于接受狀態,就出現了一種接受依賴癥。他們不會說話,不會表達自己的思想,處在一種失語狀態下。他們無法通過提問,從教師那兒得到優越感,多數只能從教師那兒找到自己低能的證據。所以,很多學生干脆不舉手,加人到沉默的大多數。
這種現象很可怕,幼兒園提問的比小學多,小學比中學多,中學比大學多。難道說學生真的沒什么問題可問了嗎?答案當然是不。然而,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學生必須先學會,在課堂上如何思維。
學生怎么做
那么在課堂上應該如何思考呢?
第一,將自己預習時的理解與老師的講解進行比較,加深對新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糾正自己先前主觀理解的錯誤。
第二,大膽懷疑現有結論,注意對所學課題多問幾個“為什么”或“怎么樣”。有了問題,然后獨立思考尋求答案。如果自己找不到滿意的答案,就向老師和同學請教。
第三,超前思考,比較聽課,力爭走在老師思路的前頭。如果自己的想法和老師不一樣,先聽老師的講解,再舉手提出自己的思路。
第四,積極參加課堂討論。在討論問題時,既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又積極思考,想清楚自己的基本思路和觀點,使智力從“常態”躍遷到“激發態”。
家長怎么做
在這方面,我們的培養建議是:
在家里鼓勵孩子提問。在家里,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提問題。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善于提問的習慣,在課堂上舉手提問才不會遇到心理障礙。
在家中設立“問題獎”。把孩子提出的問題記錄下來,每周統計問題的總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就予以獎勵。這時孩子的提問是一種肯定,會產生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予把提問看成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積極耐心地解答。當孩子想父母提出問題,一定要積極耐心地予以解答。即使答不出來,也要坦率承認自己不懂,并且和孩子一起查找相關資料。如果不許孩子提那些“沒用的問題”,孩子以后什么問題也不會問家長了,在學校的提問也會越來越少。
訓練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很多孩子不提問,是因為無法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需要家長專門訓練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比較好的途徑,是讓孩子在飯桌上,介紹學校發生的事情和學到的知識,堅持每天都練習,幾個月就能讓你的孩子完全變一個人。
快速問答,訓練孩子的反應能力。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快速問答,來訓練孩子的反應能力。題目可以從課本上找,比較好的是那些應該掌握的公式和定理。經常反復做這種練習,既能鞏固孩子的基拙知識,又能讓孩子的反應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多提問多得分。父母應該給孩子講清楚,誰在課堂上問題問得多,自己的思維就更活躍,對知識的印象就更深,學習的效率就更高。如果想讓自己成績好,就得多提問題。講明白道理,孩子會自己克服各種心理的障礙。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