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宋史·陳次升傳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8-14 22:48:54

小學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宋史·陳次升傳
陳次升,字當時,興化仙游人。入太學,時學官始得王安石《宇說》,招諸生訓之,次升作而曰:“丞相豈秦學邪?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而為李斯解事,非秦學而何?”坐屏斥。既而第進士,知安丘縣。轉運使吳居厚以聚斂進,檄尉罔征稅于遠郊,得農家敗絮,捕送縣,次升縱遣之。居厚怒,將被以文法,會御史中丞黃履薦,為監察御史。
哲宗立,使察訪江、湖。先是,蹇周輔父子經畫江右鹽法,為民害,次升舉劾之。
紹圣中,復為御史,轉殿中。論章惇、蔡卞植黨為奸,乞收還威福之柄。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請修德求言,以弭天變。掖庭鞫厭魅獄,次升言:“事關中宮,宜付外參治。今屬于閹寺之手,萬一有冤濫,貽后世譏。”濟陽郡王宗景請以妾為妻,論其以宗藩廢禮,為圣朝累。
宣仁有追廢之議,次升密言:“先太后保佑圣躬,始終無間,愿勿聽小人銷骨之謗。”帝曰:“卿安所聞?”對曰:“臣職許風聞,陛下毋詰其所從來可也。”呂升卿察訪廣南,次升言:“陛下無殺流人之意,而遣升卿出使。升卿資性慘刻,喜求人過,今使逞志,則亦何所不至哉?”乃止不遣。
次升累章劾章惇,皆留中。帝嘗謂曰:“章惇文字勿令絕。”次升退告王鞏鞏曰君胡不云諫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則耳目為之傳達;既知之,何以耳目為?居數日,復入見,帝申前旨,乃以鞏語對。帝曰:“然,顧未有代之者爾。”訖不克去。
徽宗立,召為侍御史。極論惇、卞、曾布、蔡京之惡,竄惇于雷,居卞于池,出京于江寧。遷右諫議大夫。崇寧初,以寶文閣待制知潁昌府,降集賢殿修撰,繼又落修撰,除名徙建昌,編管循州,皆以論京、卞故。政和中,用赦恩復舊職。卒,年七十六。
(《宋史·卷三百四十六》)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次升退告王鞏/鞏曰/君胡不云/諫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則耳目/為之傳達
B. 次升退告王鞏/鞏曰/君胡不云/諫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則耳目為之傳達
C. 次升退告王鞏/鞏曰/君胡不云/諫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則耳目為之傳達
D. 次升退告王鞏/鞏曰/君胡不云/諫臣耳/目也/帝王/心也/心所不知則耳目/為之傳達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太學,中國古代全國最高教育機構,始設于漢武帝時期,初設五經博土專門講授儒家經典。
B. 文法,指寫文章的章法規范等,文中指吳居厚將會寫奏章呈報給皇帝指責陳次生的干預。
C. 閹寺,宦官,指專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亦稱“內官”“宦者”“太監”等。
D. 江寧,即南京,古代南京亦稱金陵、秣陵、建鄴、建康、白下、應天、集慶、石頭城等。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陳次升太學讀書,因言獲罪。陳次升訓釋王安石的《字說》時,議論王安石美言商鞅能推行仁政,還為李斯辯解,因此受到屏退斥責。
B. 陳次升反對苛稅,愛護百姓。任職安丘期間,轉運使吳居厚通知縣尉到遠郊欺騙征稅,還把百抓捕送到縣里,陳次升把被捕百姓都放還。
C. 陳次升剛正不阿,不畏權貴。他彈劾章惇、蔡卞培植同黨狼狽為奸,請求收回皇上大權;指斥濟陽郡王作為宗室廢除禮儀,牽累圣朝。
D. 陳次升盡職言事,屢遭打擊。崇寧初年,他被降為集賢殿修撰,接著又除名修撰,被削職為民流放建昌,是因為他曾彈劾濟陽郡王。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禁中火,彗出西方,次升請修德求言,以弭天變
(2)帝申前旨,乃以鞏語對。帝曰:“然,顧未有代之者爾。
【點擊下一頁查看答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