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原弊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8-14 23:08:07

小學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原弊
原弊
歐陽修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故農者,天下之本也。古之為國者未嘗敢忽。而今之為吏者不然,聞有道農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夫知賦斂移用之為急,不知務農為先者,是未原為政之本末也。知務農而不知節用以愛農,是未盡務農之方也。
古之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濟。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民無遺力,國不過費,上愛其下,下給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之必量其所入;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備。今乃不然,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月。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
夫三代之為國,公卿士庶之祿廩,兵甲車牛之材用,山川宗廟鬼神之供給,未嘗闕也,是皆出于農,而民之所耕,不過今九州之地也。今固盡有向時之地,而制度無過于三代者。昔者知務農又知節用,今以不勤之農贍無節之用。非徒不勤農,又為眾弊以耗之。
古之凡民長大壯健者,皆在南畝,農隙則教之以戰。今乃大異,一遇兇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為禁兵。吏招人多者有賞,而民方窮時爭投之。故一經兇荒,則所留在南畝者惟老弱也。
古者計口而受田,家給而人足。井田既壞,而兼并乃興。今大率一戶之田及百頃者,養客數十家。其間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過十余戶。其余皆出產租而僑居者曰浮客。夫此數十家者,素非富而畜積之家也,其春秋神社、婚姻死葬之具,又不幸遇兇荒與公家之事,當其乏時,嘗舉債于主人,而后償之,息不兩倍則三倍。盡其成也,出種與稅而后分之,償三倍之息,盡其所得或不能足。
民有幸而不役于人,能有田而自耕者,下自二頃至一頃,皆以等書于籍。而公役之多者為大役,少者為小役,至不勝,則賤賣其田,或逃而去。
夫井田什一之法,不可復用于今。為計者莫若就民而為之制,要在下者盡力而無耗弊,上者量民而用有節,則民與國庶幾乎俱富矣!
(取材于歐陽修《原弊》)
9.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則相與笑之曰鄙 鄙:輕視
B. 上下相移用以濟 濟:幫助
C. 素非富而畜積之家也 畜:同“蓄”,積聚、儲藏
D. 至不勝,則賤賣其田 勝:能承擔
10.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而今之為吏者不然 招之去為禁兵
B. 督之必盡其所任 今固盡有向時之地
C. 皆出其間而常有余 當其乏時
D. 昔者知務農又知節用 上者量民而用有節
11.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一日之用,節之必量其所入
一天的用度,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來節制花銷
B. 耕者不復督其力
種田的人不再用完他全部的力量
C. 其余皆出產租而僑居者曰浮客
其余的(因租種土地)需交付租金且從外地遷移來的人叫浮客
D. 皆以等書于籍
都按等級登記在官府的簿籍中
12. 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①知務農而不知節用以愛農,是未盡務農之方也。
②農隙則教之以戰。
13. 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管子認為糧倉充實才能顧及禮節,由此可見農業為立國之本。
B. 古時候每年的耕種均有盈余,三年就能夠積存出一年的儲備。
C. 土地和各項制度不變卻費用短缺,由于為政者治理方法不當。
D. 作者肯定井田制的作用,認為解決現今多種問題唯有恢復它。
14. 文中“為眾弊以耗之”意思是農民被多種弊端所害,請概括說明后文寫到了哪些害農之弊。
【點擊下一頁查看答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