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典詩文名篇詩意賞析:《得到多助,失道寡助》(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11-21 20:29:51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等故事,雖不一定可靠,但卻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關于孟子的師承,他曾自云“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但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則謂其“受業于子思之門人”。孟子一生推崇、學習孔子,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則學孔子也”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曾周游齊、晉、宋薛、滕、梁列國,游說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歷時約二十年,并一度成為齊宣王之客卿,但當時各諸侯正忙于合縱連橫的兼并戰爭,沒有人愿意采納他的建議。于是孟子退而計學著書,在教學活動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嘗謂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盡心上》)。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
[注釋]
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題目是編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周圍三里(那樣小)的城。
③〔環〕圍。
④〔池〕護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古代作戰時士兵用以保護身體的軍服)。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域,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