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22-03-08 13:59:19 下載試卷 標簽:部編版語文 六年級下冊 語文教案
- 第二課時 -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請按順序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課文主要介紹了老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直到正月十九結束。人們在臘八那天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非常熱鬧,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3.導入新課: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老北京春節的熱鬧氣氛。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熱鬧而又喜慶的老北京的春節,好不好?
二、品讀課文,感受節日氣氛。
在詳寫的這些內容中,你最喜歡哪一個部分呢?深入讀讀,勾畫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語句,結合自己過年的感受,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自由讀后交流。)
(一)臘八:
課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動形象的比喻、用詞的簡潔和巧妙。
①“在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農業展覽會。”
從“家家都”可以看出人們對節日習俗的重視。
“農業展覽會”是說臘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種類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開展覽會一樣。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寫出了臘八粥的材料極其豐富。(課件演示臘八粥的圖片。)
②“把蒜瓣放進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
“翡翠”寫出了蒜瓣的顏色,“辣”字寫出了醋的味道,這樣的色味雙美當然讓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讓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詞的簡潔、巧妙。
(二)臘月二十三:
1.指名讀第5自然段,說說人們在臘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動。(放鞭炮,吃糖)
2.說一說臘月二十三為什么是過春節的“彩排”。(天一擦黑……過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讀第7自然段,說說除夕給你什么樣的感覺。(熱鬧)
2.你們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熱鬧”?
①人們的活動。
人們做年菜、穿新衣、貼對聯、貼年畫、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等活動表現了除夕的熱鬧。
理解“守歲”:一重意思,年長的人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輕的人守歲,則是祈盼父母長壽。
②味、色、聲的描寫。
“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紅紅的對聯”“各色的年畫”“鞭炮聲日夜不絕”,作者從味道到色彩到聲音對除夕這一天進行了全方位的描寫,無不體現出除夕的熱鬧,也讓你我感受到了老舍觀察的細膩。
3.除夕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過的呢?打開記憶的閘門,讓我們分享你的快樂吧!讓學生自由發言。
4.指導朗讀: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繪的熱鬧場面,有滋有味地讀讀這一段。
(四)元旦(舊時指農歷正月初一):
1.指名讀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兩件事物毫無共同之處。)
2.說一說“元旦(舊時指農歷正月初一)”與“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處。
課件演示:“鋪戶……全城都在休息。”
3.這樣的“截然不同”讓我們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閑)
4.你們還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舊時指農歷正月初一)人們的悠閑自在?
人們的活動:男人們,女人們,小孩們,小販們。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或走親訪友,或逛廟會……都是那么快樂輕松自在。
5.指導朗讀:讀出輕松自在的感覺。
(五)元宵節:
1.元宵節的特點是什么?(處處張燈結彩,像辦喜事,紅火而美麗。)
2.哪些內容描寫了元宵節的燈?這些燈有什么特點?
3.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這個句式說說元宵節上還有什么燈,并寫一寫。
4.作者用這么多的筆墨寫燈的數量多、種類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節的熱鬧)
5.朗讀這一部分,讀出元宵節的熱鬧。
三、領悟寫法,拓展延伸。
1.快速瀏覽課文,從哪兒能體會到作者對年文化的熱愛?
(引導學生從具體語句中,感受老舍將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簡約而又頗有些幽默的口語化語言之中的寫作特點,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等。)
2.對比閱讀鏈接,體會文章抓住主要特點來描寫北京春節的方法,對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節》語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長者侃侃而談,清淺素白中流露出了對生活的熱愛,對除夕這一天熱鬧場景的描寫順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節》描繪的是祭灶、吃春餅等風俗習慣,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與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斯妤的《除夕》重點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這一天的忙碌,介紹了閩南的春節習俗,忙碌中透露出溫馨與喜慶,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3.聯系生活,寫一寫你是怎樣過春節的。
北京的春節
臘八 忙碌 詳略得當
課前設置預習方案,讓學生搜集春節習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奧數網提醒: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