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22-03-30 17:48:53 下載試卷 標簽:部編版語文 六年級語文 教案設計
生2:詩人的朋友的家所處的環境非常優美,我讀到“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一句,就閉上眼睛想象了一下,仿佛看到了村邊綠樹環繞,城外青山連綿不斷,畫面感特別強。
生3:我知道重陽節有登高望遠、賞菊飲酒的習俗,所以詩人便和朋友約好在重陽日再相聚,一起飲酒賞菊。
3.師生共同交流其他欣賞詩詞的好方法。
過渡:除了這幾種方法,大家一定還有欣賞詩詞的其他方法,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預設: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古詩詞已經學了不少,肯定也掌握了一些閱讀古詩詞的方法,但讓他們概括出來或許有些困難,教師可先讓學生發言,再進行點撥、引導,最后總結出來。
4.教師結合具體的例子,講解欣賞古詩詞的其他方法。
(1)反復誦讀。
過渡: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有時候在反復的吟誦中,會突然意會到詩人想表達的情感。所以我們在學習詩歌時應反復地讀,在讀中去悟。
(2)結合詩人的經歷、時代背景去欣賞詩詞。
預設:可結合學過的詩來談,比如《宿建德江》一詩,雖然重在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但如果能結合孟浩然坎坷的經歷,則更能體會出景物描寫中隱含著一股淡淡的憂愁。再比如《春日》一詩,結合詩人的生活時代,可知詩人并未去過詩中提到的泗水,從而可知詩歌另有深意,可以有另一種理解方法。
(3)留心標題,領悟情感。標題有時可暗示詩歌的主旨和情感。
預設:教師可出示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說說從中可看出這是一首什么主題的詩。從標題的“送”字可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詩往往寫的是詩人送別朋友或親人時的所見、所想、所感,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抒發送別時的離愁別緒。
(4)抓住古詩中的一些慣用意象去理解詩詞,如送別詩中常用“柳”,表達思念常用“雁”“紅豆”,表現志趣常用“竹”“蘭”“梅”“菊”等。這也屬于文化常識,但更具體。
預設:可出示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紅豆代表著相思,所以詩中才會說“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還可出示蘇軾的《贈劉景文》中“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句,句中提到了菊,可見菊的精神,其中便有一種贊美之情。
(5)留心詩歌中描寫景物的色彩,體會作者的情感基調。
預設:一般來說暖色調顯示出積極的、歡快的、昂揚的感情基調,而冷色調則顯示出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調。教師可出示一些詩句,如“千里鶯啼綠映紅”“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里的色彩是明麗、鮮艷的,寫出了詩人輕快、舒展的心情;“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則用黃、白這種凄清的色彩抒發了一種悲涼、衰老之感。
(6)尋找詩眼。有些詩中有反映詩人心情的動詞或形容詞,如“惜”“哀”“愁”“悲”“痛”“思”等。
預設:教師出示詩句,讓學生尋找其中的詩眼。
?但悲不見九州同(“悲”寫出了詩人悲憤的情緒。)
?日暮客愁新(“愁”寫出了詩人行旅之中的愁思。)
?低頭思故鄉(“思”寫出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獨釣寒江雪(“獨”刻畫出釣者遠離塵俗,清高脫俗、傲岸不群的個性特征。)
小結:同學們,古典詩詞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深深挖掘、不斷探尋。所以,盡管我們剛才一起交流了這么多學習古詩詞的方法,但也只是皮毛而已,而每一首詩詞,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在以后的學習中,希望我們能真心愛上古詩詞,用心去傾聽詩人的吟哦,用心去感受詩歌的意境,用心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日積月累
1.教師出示詩句,學生齊讀,說說自己的發現。
過渡:在剛才的學習中,我們讀了不少古詩詞,大家是不是還意猶未盡呢?那么現在請大家再齊讀下面這些詩句,讀完后請大家說說你有什么發現。我給大家提示一下,這些詩句有一些共同點。大家開始讀吧!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
有時五峰氣,散風如飛霜。(杜甫)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
城闕輔三秦,烽煙望五津。(王勃)
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李白)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李商隱)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白居易)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劉長卿)
預設:“交流平臺”和“日積月累”雖然一個的主題是詩詞,另一個的主題是傳統文化知識,但兩者有相通之處,它們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所以這里用詩詞的形式,自然過渡到對數字“五”在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含義的學習。
2.學生讀一讀課本上的字詞,注意讀準字音。
◆易讀錯的音:
“五行”的“行”讀作xínɡ,不要誤讀作hánɡ。
“五音”中的“角”讀作jué,不要誤讀作jiǎo。
3.請學生自行翻看詞典,疏通字義。教師可出示相關圖片,以助理解。
字詞解釋: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我國古代思想家試圖用這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的起源,中醫則用五行來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