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9-02 00:49:44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教案 數學
一、素材解讀
1、素材的選取。從人文的角度來講,人們對大海有許多贊美的描述,如大海有寬闊的胸懷等,也正因如此,當人們來描述一個人具有寬廣的胸懷時,通常用“象大海一樣”來形容,古今中外,從古到今,有數不清的文學作品來贊美大海。從科學的角度來講,“生命起源于海洋”是小朋友們經常聽到的語言。有關贊美大海、描述大海的文學作品都是兒童喜歡的,如動畫片、漫畫、小人書等。對小朋友來講,他們向往神秘的大海,對大海充滿了感情,急切地想了解大海。教材以這樣的背景為基礎,呈現了一組發生在大海邊的故事,通過對故事中數學信息的梳理與分析來學習數學知識,較好地實現了情景串--故事串--問題串之間的連貫,具有人文性與數學性的特征。
2、本單元的情景串。本單元有5個信息窗。依次是:
趕海--擺貝殼--參觀水族館--參觀標本館--買紀念品
二、單元知識分析
1、知識基礎。
20以內數的加減法。
100以內數的認識。
100以內數的加減法(一):
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口算,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口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進位);兩位數減一位數的口算(退位)。
2、教材的地位。有三點:
100以內數計算的繼續學習階段與結束階段;
是千以內數計算的重要基礎;
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重要基礎。
3、知識構成。共設有5個信息窗,每個信息窗的學習內容如下:
信息窗1:學習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口算和筆算)
信息窗2:學習100以內數的不退位減法(口算和筆算)
信息窗3:學習10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筆算)
信息窗4:學習100以內數的退位減法(筆算)
信息窗5:認識小括號,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運算
三、單元教材解讀
(一)信息窗1的解讀
1、情景圖的解讀。情景圖呈現的是海水退去以后小朋友們撿拾各種海產品的情形,也既“趕海”的情形。小朋友們向往大海,常常是從大海中的小魚、小蝦等開始的,用“趕海”的情形來呈現素材,自然地引出了這些小動物,同時也能把大海物產的豐富自然地引出。對于海邊的小朋友來講,這是非常熟悉的活動;對于沒有見過大海的小朋友來講,雖然情景中的場景是陌生的,但與小朋友們一起活動的情形是熟悉的。相信小朋友讀了這樣的素材以后,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與“自己也來試一試”的想法。
2、情景圖中的信息。
蝦:26只與12只;
螃蟹:23只與11只。
3、例題的設置與功能。本信息窗設計了1個紅點,1個綠點,共2個例題。
紅點:一共捉了多少只蝦?學習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口算和筆算)
綠點: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鞏固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口算和筆算)
4、教學的策略及注意事項
(1)教學目標
※使學生學會不進位兩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在用計數器、小棒解釋計算結果的過程中學習用豎式計算的方法,拓寬數的計算的認識渠道。
(2)知識、方法與經驗的正確分析是教師開展探究性學習信心的重要基礎。
在第四單元“綠色行動”[100以內數的加減法㈠]中,學生已經會計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兩位數的加、減整十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這都是學習本課題的知識基礎。
數位的認識及100以內數的組成,為學生認識本課題積累了數學思想方法基礎。
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幾十幾加減幾十幾”兩位數加減法計算也使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
(3)教具、學具準備
小棒或木塊,計數器。
(4)教學目標的定位與豎式計算的關系: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夠會口算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而不是用豎式來計算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豎式計算的方法是為以后計算更為復雜的計算作鋪墊的。當然在一定意義上來說,豎式計算也能為學生口算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建立表象。但是,教學目標的達成不能過多地依賴豎式。
(5)算法多樣化與算法的優化:在數的認識與計算這個大的體系與領域中,我們應該不能忘記“十進制”的數學思想,不管是數的認識還是數的計算,都是在這個思想的支配下來進行的,特別是在以后更為復雜的豎式計算時,相同數位對齊,滿十進一,都是對這一數學思想最好的解釋,所以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與智力發展的就是這一數學思想的滲透。所以在算法的優化上可以采取整合橫式與豎式的對比觀察的方法,自然地把十進制數學思想滲透其中。
5、例題教學的具體闡釋
一共捉了多少只蝦?
列式與猜想--探究與驗證--反思與升華。
列式與猜想:對情景中的信息與問題進行組合以后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猜想算式的得數。這是為聰明學生搭建的施展才華的平臺,是激發群體學習熱情、樹立學習榜樣的平臺,同時也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過程。
探究與驗證:問題與探究--交流與匯報--指導探究。
問題與探究:26+32到底得多少?是不是得58?你們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在小組內利用手中的材料討論解決這些問題。
交流與匯報--指導探究:伴隨著學生匯報交流的不斷深入,教師要把學生的思考過程用數學算式進行抽象,如下所示:
方法一:20+10=30,6+2=8,30+8=38;
方法二:26+10=36,36+2=38;
方法三:12+20=32,32+6=38;
方法四:26,27,28,29......36,37,38。
這里要注意的是:一是學具(小棒或計數器)的操作與數學算式的思考應該作為一種思路(隱性的與顯性的),不應該作為兩個不相聯系的方法與思路,學具操作是算式表述的外顯的形式,是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算式;二是學生匯報交流過程的設想,一般來說學生在匯報時往往是從怎么想的入手來交流,而不是從用學具擺的入手來交流,教師可以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用學具(小棒、計數器)進行演示,并結合學生的演示進而用數學算式進行抽象。也就是說,此環節的教學程序為:首先是指導學生匯報思維過程,然后指導學生把思維過程用學具演示出來,并結合演示用數學算式抽象思維活動過程,最后教師指導全體學生一起操作。如果學生從學具操作來交流,教師要從中提煉出算式,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
反思與升華:結合每一種思路的表述及學具操作的過程,對每一種思路進行梳理,既:
方法一:整十數加整十數,一位數加一位數。
方法二:把26先加上整十數,再加上一位數。
方法三:把12先加上整十數,再加上一位數。
方法四:在一個整體的基礎上逐步累加。
以此為基礎,用豎式進行概括。在這個環節里,可讓學生把“橫式”變成“豎式”寫一寫,匯報。用豎式算既可以從十位加起,亦可從個位加起。
在用豎式計算的教學環節中,要注意三點:
一是可以把以上的方法一與豎式進行整合,既豎式中的2+1就是學具操作中的20+10,豎式中的6+2就是學具操作中的6+2。通過這樣的整合過程,把自然而然地滲透了“整十數與整十數相加,一位數與一位數相加”(也既相同數位對齊)的數學思想。
二是對豎式計算去掉了“從個位加起”的結論。到以后需要進位時再來抽象“從個位加起”。
三是引導概括豎式計算的算理。為什么26+12中的2要與1對齊?讓學生從意義上解釋,進而揭示相同數位數對齊。在本節課中,計算出得數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學習豎式的寫法問題不大,真正有價值的就是“整十數與整十數相加”(也既為什么要相同數位對齊)數學思想的滲透。
6、自主練習
第1題:目的:從形象思維過渡到形象思維,為建立表象服務,教學時采取“提出問題--猜想得數--解釋---算式”程序進行。
第3題:找尾巴把傳統的連線題用青蛙作載體進行。此題滲透了“對應”思想。教學時先引入:你看多么漂亮的小青蛙,它們的尾巴跑到哪兒去了。請你幫他們找一找。然后采取“解決問題(即想找出尾巴)---驗證辨析方式進行解決--反思”。反思既對多余的一條尾巴請幫助找到它的身子。
第4題:所謂喜歡的方法,不只是口算與筆算兩種,而是最后要概括的方法為“心算與筆算”。更大范圍的“喜歡的方法”主要是指在口算中的多種方法。
第5題目的:數學與語文學科的互相融合。編出的故事應有情感、情節、過程、結果。并最后提出問題。說不好不要緊,那怕只說幾句話也行,大家相互補充。教師在備課時應構畫一個故事并作記錄。可布置作業講給家長聽。
第6題教學時按照“提出問題--列式計算--解釋”步驟進行。先讓學生去嘗試,然后匯報。匯報時既可以由問題到算式,也可以由算式到問題。
第7題目的:滲透了“數學美思想”,既圖的對稱與和諧。教學時最好能有學具,讓學生說思路,移動圖片。
第8題材目的:建立數之間的聯系。
(二)信息窗2的解讀
1、情景圖的解讀。上一個情景窗中呈現的是小朋友在海水退去以后趕海的情形,情景中小朋友活動場面以及海邊的各種生物都對兒童具有吸引力。其實海邊能夠吸引兒童的不僅僅只有這些,海邊的海灘對兒童同樣具有吸引力,這也是與內地不同的生活場景。從情景中可以看到,遠處的輪船及帆船正在波浪中行駛,天空中的大雁正在與這些船只同行。與這些景物相照應,海邊的小朋友下正在利用海邊隨處可見的貝殼拼擺輪船、帆船及大雁。
2、情景圖中的信息。
輪船:47個貝殼;帆船:32個貝殼;大雁:11個貝殼。
3、例題的設置與功能。本信息窗設計了1個紅點,1個綠點,共2個例題。學習100以內數的不退位減法(口算和筆算)
紅點:擺輪船比帆船多用幾個貝殼?47-32
綠點:擺大雁比帆船少用幾個貝殼?32-11
4、教學目標
※使學會計算不退位兩位數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在多樣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體驗數學活動的探索與創造(情感)。
5、例題教學的具體闡釋
擺輪船比帆船多用幾個貝殼?
列式與猜想--探究與驗證--反思與升華。
列式與猜想--
列式:求擺輪船比帆船多用幾個貝殼,怎樣列式?
小結:求擺大船比帆船多用幾個貝殼,就是求47比32多多少。
猜想:47減32得多少?
探究與驗證:問題與探究--交流與匯報--指導探究。
問題與探究: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47-32是不是得15?你們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在小組內利用手中的材料討論解決這些問題。
交流與匯報--指導探究:首先是指導學生匯報思維過程,然后指導學生把思維過程用學具演示出來,并結合演示用數學算式抽象思維活動過程,最后教師指導全體學生一起操作。如果學生從學具操作來交流,教師要從中提煉出算式,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學具操作。
伴隨著學生匯報交流的不斷深入,教師要把學生的思考過程用數學算式進行抽象,如下所示:
方法一:47-30=1717-2=15
方法二:40-30=107-2=510+5=15
反思與升華:結合每一種思路的表述及學具操作的過程,對每一種思路進行梳理,既:
方法一:把32分成30+2,先減去30,再減去2。實質上運用了減法的性質來解。
方法二:把47分成40與7,32分成30與2,先從40里去掉30,再從7里去掉2,再把兩次剩下的會起來。實質上運用了分解與組合的思想來解。
要注意的是,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有可能用豎式進行計算與交流,我們先不妨暫時放一放,等其它幾種方法交流以后再回頭對橫式與豎式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首先梳理豎式計算方法的算理,以此為基礎,對橫式與豎式進行整合,使學生明確兩種方法的算理是一樣的。
6、關于類化練習與數學抽象的關系
首先補充幾個100以內不退位減法計算的算式,讓學生計算。以板書內容為基礎,引導學生進行梳理:
通過我們上面的學習,你能發現什么?(最好能發現“兩位數減兩位數”)
仔細觀察每個算式中的3個數,看能發現什么?(發現“相同數位對齊”)
要說明的是以下幾點:一、對每個問題的探究中學生想到了不同的辦法,求出了得數,可以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做,但有了幾個這樣的探究學習以后,教學就不能停留于此,應站在數學的高度去優化學生喜歡的幾種方法,以讓學生從實質上去把握對數學的認識。優化方法的途徑,就是能從若干個式中找出規律,從而使原有的計算知識上升為技能,如上面如能看出“個位減個位數,十位減十位數”,學生在計算中就會從數學的角度形成一定的技能,這種技能的體現,就是簡縮了前面所提的不同方法中的思考過程。二、以上所述的概括規律的方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教學不應只教知識,更應滲透方法與思想,既在會算的基礎上揭示出這樣算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滲透教學之中十位數對齊、個位數對齊,這是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數學思想(對應思想)。如果下課時與剛上課時學生水平沒有發展,只停留在會算層面上,教學的價值何在?三、關于豎式:豎式不只是計算的另一種形式,在現階段,更是為計算建立表象的過程,更能體現計算學習中對應思想的學習與滲透。豎式是抽象了的計數器,從想到的不同計算方法中,特別是計數器操作中,抽象出的豎式,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有利于計算技能的形成。
7、自主練習
第1題目的滲透了估算思想。可以從中使學生體驗到自己創造數學的快樂。教學對按照“估計本數--嘗試解答--解釋”程序進行。解釋時讓學生從自己的算式開始說起,既可以是加法計算,又可以是減法計算。
第2題目的,強化減法計算方法的掌握。
第3題不妨先確定一個主題為----燕子送信等,目的:加減法綜合練習,體現與已學知識的綜合。按照“解決問題(連線)---解釋(說思路)”步驟進行教學活動。
第4題目的滲透了代數思想。(相當于“求未知數X”)同時也是建立數之間聯系的學習過程。采取“明確題意---嘗試---解釋--驗證”程序教學。明確題意可引導為:豎式中的數有的被調皮的小腳丫、小手掌蓋住了,你知道蓋住的數是多少嗎?解釋:既用計數器驗證。
第5題事件的發生:看到香蕉吃香蕉。心情有:右邊的狗熊流下了口水,結果:吃光了。貪吃的右邊的狗熊雖然吃得多,但還想吃(自然流口水)卻不會算出自己吃了多少。不妨從以上幾個方面來敘述。
第6題畫面的意思是:大烏龜看到了兩群螃蟹,想到了是螃蟹數量多還是自己的孩子鑫。因而可以提出:一共有多少只螃蟹?螃蟹比小烏龜多幾只?螃蟹只數多還是烏龜只數多?
聰明小屋:第一步,明確題意,教師不妨用大一點的白紙片寫幾個號碼。第二步,提供5×10格子,每行10個格子,從1寫到50,利用它數一數。第三步,交流。第四步,概括。
(三)信息窗3的解讀
1、情景圖的解讀。水族館是青島最具特色的場館,每一個去青島旅游的人,除了看海之外的首選可能就是水族館。這個濃縮了的海洋,不僅對成人具有吸引力,對兒童更具有吸引力。教材以這樣的真實背景為素材,呈現了一幅小朋友們參觀水族館的畫面。
2、情景圖中的信息。以表格的形式呈現數學信息:
左邊魚缸:紅色魚有14條,黃色魚有28條;
右邊魚缸:黃色魚有23條,藍色魚有27條。
3、例題的設置與功能。本信息窗設計了1個紅點,1個綠點,共2個例題。學習10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筆算)
紅點:左邊魚缸里有多少魚?14+28
綠點:右邊魚缸里有多少魚?23+27
4、教學的策略及注意事項
(1)教學目標
※學會100以內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在經歷探究計算結果的過程中,體會進位意義,體會十進制計數法在數的計算中的應用。
(2)知識與經驗
20以內數進位加法是本課題學習的知識基礎。
在數的認識、數的計算中滲透的十進制計數思想是本課題學習的數學思想基礎。借助小棒、計數器等學具幫助學習是數學方法的基礎。
(3)教具學具準備:小棒、計數器。
5、例題教學的具體闡釋
左邊魚缸里有多少條魚?列式與猜想--探究與驗證--反思與升華。
列式與猜想--求左邊魚缸里有多少條魚,怎樣列式?14+28得多少?
探究與驗證--利用手中的學具,想辦法驗證一下14+28是不是得42?為什么得42?
指導方法(指導拼擺):指導學生先擺出14根小棒,再擺出28根小棒(注意引導每10根捆成一捆)
探究算理:利用剛剛擺成的學具材料,探究14+28的計算結果。
匯報交流:學生有可能想到的方法有三種。要沿著“語言表述--學具演示--指導操作”的程序來進行,既要結合學生的匯報交流活動教師要指導學生適時地進行小棒的移動與組合。
方法一:10+20=304+8=1230+12=42
方法二:14+20=3034+8=42
方法三:28+10=3838+4=42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與前兩個信息窗相比,此處先指導學生拼擺小棒,然后再組織探究算式的結果,這是基于問題解決的不同難度來確定的。前兩個信息窗由于計算時不需要進位與退位,相比較來講較為簡單,而本信息窗需要進位與退位,比較來講較為復雜,所以先把學具操作指導在前,利用擺好的學具探究算法。
反思與升華--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既對以上幾種方法進行反思:
方法一:把14分成了10+4,28分成了20+8,再把10與20相加,再把4與8相加,最后把30與12相加。
方法二:把28分成了20+8,先用14加20,再把34與8相加。
方法三:把14分成了10+4,先用28加10,再把38與4相加。
此處所說的升華,可以用豎式來進行。引導學生沿著“嘗試--交流--梳理--升華”的步驟進行。在梳理與升華階段,要注意豎式計算與學具操作的整合,既對豎式計算算理的升華,一定不能脫離開學具的操作,既用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學具操作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算理,同時要適時地抽象“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計算算理:
通過上面的學習,你發現了什么?(進位,從十位加不行)
在用豎式計算的時候,你認為怎么樣才能不會出錯而且又做得快?
6、關于類化練習
第一組:100以內不進位兩位數加法。
第二組:100以內進位兩位數加法。
練習后要組織對比與辨析,找出每組題目計算的相同點與兩組題目計算的不同點--需要進位與不需要進位。
7、自主練習
第1題不妨先根據情境敘述,然后列式來算。口述時可以口述加法題,然后再讓其他同學口述減法題。然后自由選擇一個題來解。第三步根據算式解釋求的是什么。
第2題、第3題一個是豎式計算,另一個是橫式計算。豎式計算有利于滲透十進制思想,但不符合人們的計算規律。橫式計算有利于滲透數的分解與組合思想,符合人們的計算規律。相對于橫式及計算方法來講,豎式是一種計算的工具,既幫助求得計算結果。一部分學生心算遇到困難時,可借助豎式。對大部分人來說,在現階段(既100以內)計算能力的培養以心算為主,豎式為次。隨著數位的增加,不能很快算出來時,豎式才更有威力。在現階段學習豎式更多的是為以后做準備的。
第4題,采取“解決問題(既看出對錯)----解釋----反思(既應注意什么)”步驟。
第5題,此題不是簡單的“找對應關系”,而是更有情節。兇惡的章魚渾身長著利爪,每只爪上都是一個陷井,躲過了這個陷井,小魚就安然無恙。教學時采取“解釋題意(用題中的一個對應關系來說明)--嘗試--匯報”的程序進行。
第6題,從題中可以提出很多問題,可選擇2個數相加減的題目。采取“列式計算--解釋算式”的程序教學。
聰明小屋開放題滲透了代數思想。采取“嘗試解答--說出結果--判斷正誤--反思”的學習程序。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