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案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7-07-17 14:41:10

奧數網整理了關于小學語文課文《月光曲》的教案,希望對小學語文課文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教學目標
1.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包含著的意思,體會貝多芬在即興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分辨課文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自學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掃除文字障礙,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你們聽說過《月光曲》這一鋼琴曲的名字,你們想知道這首曲子是誰譜寫的嗎?你們想知道這首曲子是怎樣譜寫成的嗎?那么,我們就先來聽一聽《月光曲》,然后再帶著問題學習課文吧!(教師放《月光曲》請學生欣賞。)
(二)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1.請學生默讀課文,畫下不認識的生字和詞。
(1)讀準字音qùn券
這個字的聲母是“q”,不是“j”,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2)記住字形。
生字中,有兩個字的字形容易寫錯,我們可以這樣指導學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們可以這樣記: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丟失的意思,眼睛丟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嗎?所以“亡”不要寫成“云”。
(3)理解字義。
課文中有的詞語,學生理解起來不容易,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讓學生記憶。
例如:
①通過查資料或查字典記住詞語。
萊茵河:西歐最大的河流,發源于阿爾卑斯山北麓,流經奧、德、法、荷等國,全長1320公里,流域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
②用比較法理解詞語。
幽靜、恬靜、安靜
這三個詞語都有靜的意思。但是,“幽靜”比“安靜”更靜,多用于形容環境、夜色等。如:清晨,校園十分幽靜。
恬靜:安靜、寧靜。
安靜:沒有聲音,沒有吵鬧和喧嘩。
③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入場券:就是我們用來進入場地的票據。
④抓住重點字理解。
入場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據或作憑證的紙片。那么“入場券”,本課就是指聽貝多芬演奏作入場憑證的紙片。
⑤有的詞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釋“相接”,即“連接起來”。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開的兩個詞合起來解釋,就是水和天連接起來。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樣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來解釋為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
2.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詞。
3.請學生再讀課文,看一看剛學過的生字記住了沒有。
4.出一個小小的練習,給學生做。
(1)給下列帶點的字注音。
()()()
券純熟波濤洶涌
(2)組詞
譜()旅()券()
普()旋()卷()
芬()盲()純()
粉()育()噸()
洶()涌()陶()
兇()通()淘()
(三)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生自由讀文,思考: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可能一時還說不清楚,但是,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圍繞題目,擴展內容說清:課文主要記敘了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
2.引導學生分段。
我們看看課文主要記敘了關于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那么請同學默讀課文,看一看哪幾個自然段介紹的是《月光曲》的譜寫經過呢?畫下來。
那么,這篇課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結尾。
3.學生按分好的段讀文,讀熟。
(四)布置作業。
1.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
3.思考課后思考·練習題。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文,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所寫的事實和聯想。
三、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讀第1自然段,思考:
從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貝多芬是德國音樂家,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將介紹有關《月光曲》的傳說。
④這是一種倒敘的開頭寫法。
2.練習朗讀。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結尾)。
1.這一段,可以用學生提問的方法來學習。
學生可能提出下面的問題,我們以學生的問題貫穿整個段落的學習中。
(1)貝多芬為什么會給一位盲姑娘彈曲子?(我們引導學生看書,從書中找答案。)
請同學默讀2、3自然段,從中找到答案。
(學生默讀后,要找同學分別讀這兩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樣讀出來;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①貝多芬雖然是個音樂家,但是他并沒有脫離群眾。他能在演出的間歇到小鎮上走一走,正是有這樣的行動,才能與兄妹倆相識。
②貝多芬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這使得他一定要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琴。
A.理解:“這首曲子多難彈哪!我只聽到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貝多芬的曲子肯定難彈,這位姑娘也彈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傳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
盲姑娘很喜歡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聽一聽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興、很滿足的事情;同時,也說明她很喜歡音樂。
B.理解:在姑娘說話以后,哥哥的態度怎樣?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條件的影響,不能滿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他內心很矛盾。
C.姑娘的話,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請學生選擇。)
“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說著玩的。()
b.哥哥,你不要傷心,這音樂會對我來說可聽,可不聽,你別在意。()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讓哥哥著急,其實,她很想聽音樂會。()
正是由于兄妹間的談話,使得貝多芬深受感動,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為了了卻姑娘的心愿,為了這位懂事的姑娘,他決定進去為姑娘彈曲子。
(2)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曲還要再彈一曲給姑娘聽?
請學生讀姑娘的話,體會。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①這段話,標點很重要,先連用了兩個嘆號,說明姑娘說話時的語氣很堅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動。
②“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聽過曲子之后,馬上做出了判斷,而且心情是異常的激動。
③姑娘說“多純熟啊!”“多深哪!”說明姑娘很懂音樂,很愛貝多芬的曲子,因為只有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創作的曲子表現得淋漓盡致,姑娘雖然看不到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這對于一個家境貧窮的小鎮上的人來說是很難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與理解,使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動,所以要再彈一曲給盲姑娘聽。
(3)為什么文章在敘述過程中,幾次對環境進行了描寫?
(可以請學生把寫環境的語句畫下來,分句體會。)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
這里提到了“幽靜”的小路。“幽靜”就是非常的安靜。
正是由于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貝多芬才能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如果是喧鬧的小鎮,這不大的琴聲是不可能引起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這樣寫,是為下文做了一個鋪墊。這就是特定環境的描寫。它會收到很好的寫作效果,我們不妨在我們的作文中試一試。
②“茅屋里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這是對兄妹倆的家庭環境的描寫。
這是一個氣氛非常和諧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彈一架舊鋼琴。這說明他們家的確很窮,這與前面介紹的兄妹兩個人的對話是一致的。
③“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這是作者特設的環境。我們說創作是要有靈感的。
貝多芬深為兄妹倆的情而感動,又為找到了這樣一位知音而感到興奮。這又是一個和諧、幽靜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樣的打動人,月光是那樣的輕柔,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貝多芬的創作靈感呢?貝多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