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說課稿(3)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7-07-24 14:39:10

第四步:體驗升華,熟讀成誦。
1、在民間,還流傳著《乞巧歌》,出示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娘千百歲;
乞我姊妹千萬年。
自由讀讀,想想人們還在乞取什么呢?(自讀,指名說,齊讀。)
乞巧的內容更豐富了,人們乞巧的心意也更真誠了,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指生讀;齊讀。
。、《乞巧》一詩表現出古代女子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小朋友有沒有自己的愿望?(指名說自己的愿望。)讓我們借助此詩來表現自己的愿望,一起讀。
3、能把這首詩背出來嗎?
第五步:興趣延伸、日積月累。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乞巧節有關的古詩,其實古時候還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都留下了許多詩篇。老師選取了一首《秋夕》推薦給大家,你可以讀一讀,簡單地學一學。課后還可以把《秋夕》摘抄在自己的積累本上。
第六步:回顧過程、總結方法。
祖國的文化每時每刻都在熏陶著我們,從語言文字到傳奇的故事都領我們去認識、去解讀、去感悟、去想象中國文化,感受人間真情。
學習古詩我們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讀古詩、知作者、解詩題、懂詩意、展想象、悟詩情。掌握這一方法,你們可以更多地學習古詩,掌握古詩。
教學理念:
課始我采用吟詩入題,運用舊知引出了鮮為人知的乞巧節,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采用自己匯報課前預習成果的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連帶寫字,加深記憶。
在教學中,教師把握古詩的意境的基礎上,創設情境使學生充分感悟到詩文的意境,并且讓學生運用多種表達的方式和詩文互動,更易于理解詩文。三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教師對意境的渲染是至關重要的!“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正因為詩如鼓琴,易唱動聽。因此在“初讀自悟”的基礎上,在“品讀吟誦”環節教學中,我對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有范讀,吟誦,個別讀,齊讀,小組讀,引讀,邊讀邊議,邊讀邊評等方式。有的地方為了突出詩情詩境,強化讀,采用“一讀、再讀、三讀”,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不滿足于當一個聽眾,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
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該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詩文相關的內容,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縱向學習。重視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努力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拓寬語文的學習空間,舉一反三、以點帶面。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取向,體現“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一理念。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我不斷地滲透了學法的指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應當更加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興趣,培養語文學習能力。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切身感受和生活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充分體現了傳統“詩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體現了語文課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