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洛陽小升初語文每日一練(一)
來源:家長幫論壇洛陽站 文章作者:牛銳昊 2018-03-28 22:34:31

基礎檢測
一 石縫間的蒲公英,遠不似田野上的同zōng生長的那樣茁壯。它們因山風的兇狂而不能長成高高的軀干,它們因山石的 而不能擁有眾多的葉片,它們的莖顯得堅韌而蒼老,它們的葉因枯萎而失去光澤;只有它們的根竟似那柔韌而又強固的筋條,似那柔中有剛的藤蔓,深埋在石縫間狹隘的間隙里。生命就是這樣被環境規定著, 被環境改變著,適者生存的規律 無情, 一切的適者都是戰勝環境的強者,生命現象告訴你,生命就是拼bó。
1.根據拼音寫漢字,給加橫線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宗 博 wān yì B.綜 博 mān ài C.綜 搏 mān yì D.宗 搏 wān ài
2.給語段橫線處選擇最恰當的一組詞語是( )
A.貧困 卻 雖然 B.貧窮 還 因為 所以C.貧瘠 又 盡管 但D.貧乏 而 也許 但
二、讀下面這段文字,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古樸清幽的天一閣,mí (1) 漫著淡淡墨香;yuè (2) 耳動聽的甬劇,傳唱著種種悲喜;香甜軟nuò (3) 的湯圓,包裹著濃濃鄉思;靜靜流淌的姚江,bǔ (4) 育著代代兒女。"海定波寧"之港,繼歷史之流風余韻,開未 來之萬千氣象。
(1) (2) (3) (4)
三 、絲綢之路能更名嗎?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絲綢之路"這個概念,因為他通過考察,認為當時路上運輸的主要貨物是絲綢。盡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絲織品,但這只說明"絲綢之路"確實運送過絲綢,而不能說明運送的主要物品是絲綢。今天"絲綢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黃金招牌,但仔細想來,這個名稱只是一個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場和角度提出來的。
一條路的貨物流向應是雙向的,從東向西運送的是絲綢,那么從西向東運什么?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華先生和同事們所進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僅回答了這個問題,而且使這個問題更進一步地深化。如果說"絲綢之路"從東向西運送的是絲綢,那么大量的事實證明,從西向東運送的重要貨物是玉石。歷來的考古發掘中,都會發現大量的玉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經鑒定是來自新疆的和田玉。這說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運行了。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開始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原。形成一個又一個用玉、賞玉的高潮。漢代中央政府統治西域,為玉石進入中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
更為奇特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服藥成風,玉的功用竟然在飾品、禮器、藝術品之外,又添一項:口服。當時服用的藥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著名思想家,藥學家葛洪說:"玉亦仙藥,但難得……當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闐'(古時于闐下轄和田縣)白玉尤善。"可見,一般的玉勉強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當今天服用"腦黃金"了。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歡迎的緊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間文物市場潘家園去看看,就會發現新疆和田玉仍然緊俏如初。至此,可以認為"絲綢之路"似乎叫做"絲玉之路"更為貼切。
無獨有偶,與西北"絲綢之路"相對應的是蜿蜒在我國西南橫斷山區和青藏高原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這名稱是一個年輕的中國學者李旭和他的5個朋友首先提出來的。李旭解釋說:茶是古道上運輸的主要物品,馬是運輸的主要工具,因此謂之為"茶馬古道"。有意思的是,還有一篇講茶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學者格勒,但他對"茶馬古道"的解釋是"茶馬互市"。"茶馬互市"是指從宋朝開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設茶馬司,專門負責用茶葉與少數民族交換馬匹,因此"茶馬古道"是茶與馬互換的通道。這種解釋與李旭等的解釋有些差別,這種差別也許雙方都沒有意識到。然而正是這種無意識的差別,蘊含有深層的文化內涵。"茶馬古道"四個字在李旭等漢族學者腦海里喚起的畫面是,大山褶皺中艱難跋涉的馬幫和馬背上的茶葉,而在藏族學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卻是高原草地上縱橫馳騁的駿馬和以馬易茶的場景。
1.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絲綢之路"應該更名的原因的一項是( )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