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好情緒管理(二)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6-13 08:24:15

3
易扎德進一步指出,情緒的主觀成分-體驗,正是起動機作用的心理機構,各種情緒體驗是驅策有機體采取行動的動機力量。
他進一步從進化的觀點出發,提出大腦新皮質體積的增長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肉系統的分化和情緒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
多種情緒的分化是進化過程的產物,因此才有靈活多樣的適應功能,每種具體的情緒都有其發生的淵源都有其特定的意識品性和適應功能。
他也發展了達爾文關于表情的學說,論述了面部反饋功能。
因此在對情緒的闡述上,動機分化理論既說明了情緒的產生根源,又說明情緒的功能,為情緒在心理現象中確立了相對獨立的地位。
尤其在對人類嬰兒情緒發生和功能的闡釋上具有創新性和極大的說服力。
通過這幾個情緒理論的說明,大家可以對情緒的產生有個全面理性的認識,而不至于對情緒的出現進行錯誤的歸因,不是什么內在小孩,用的有點爛了的說法。我不敢肯定諸位會更認同哪個理論。
不過通過我自己的多次反思和測試體驗,通過外界刺激,主觀體驗,外顯行為的三個過程的呈現,外顯行為一定來自于主觀體驗的感受,而感受產生一定來自于大腦對刺激的一個評價過程,即認知過程。
這個認知過程,我稱之為心智活動過程,這個過程的特點就是觀念性內潛性和簡縮性的,就是看不見而且是一閃念的發生,必須要這個認知發生的過程給拉長放大后,
我們才能看清楚這里面的加工過程到底是哪些因素參與了作業,可能是潛意識的傷害再現,可能是不同的自我防御模式的展現,可能是氣質類型的影響等等影響到了信息加工過程。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外界刺激加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一定對這個刺激有一個加工評定的過程,從而產生不同的情緒狀態和情緒類型,從而展示給我們不同的外顯行為。
簡單的舉個例子,比如和朋友見面,狠狠給對方一拳,對方不但不生氣還會很開心,同樣的行為發生在陌生人之間,效果肯定完全不同。
差異的產生正是外界刺激被接受到后,內部的評價和加工過程決定了外顯的應對方式。那么通過以上兩個部分的內容,大家基本都了解了情緒的產生過程,情緒也是本能的自我保護的適應性反應。
那么如何引導和疏通我們的情緒,讓他盡量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協調和促進的積極作用,減少或者避免破壞性的消極活動呢?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