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文言文譯文及閱讀訓練:明史·李信圭傳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9-11 11:27:00

小學語文文言文譯文及閱讀訓練:明史·李信圭傳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時舉賢良,授清河知縣。縣瘠而沖,官艘日相銜,役夫動以千計。前令請得沭陽五百人為助然去家遠艱于衣食信圭請免其助役代輸清河浮征三之二兩邑便之。俗好發冢縱火,信圭設教戒十三條,令里民書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書其民勤惰善惡以聞,俗為之變。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廣人稀,地當沖要,使節絡繹,日發民挽舟。丁壯既盡,役及老稚,妨廢農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緩者則否。今此令不行,役夫無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兇威所加,誰敢詰問。或遇快風,步追不及,則官舫人役沒其所赍衣糧,俾受寒餒。從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達京師,沿河郡縣悉令軍民挽舟,若無衛軍則民夫盡出有司,州縣歲發二三千人,晝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別雜泛差役,一體派及。致土田荒蕪,民無蓄積。稍遇歉歲,輒老稚相攜,緣道乞食,實可憫傷。請自儀真抵通州,盡免其雜徭,俾得盡力農田,兼供夫役。帝亦從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澤。
正統元年,用侍郎章敞薦,擢知蘄州。清河民詣闕乞留,命以知州理縣事。民有湖田數百頃,為淮安衛卒所奪,民代輸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詔還民。饑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論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沒廬舍畜產甚眾。信圭奏請振貸,并停歲辦物件及軍匠廚役、浚河人夫,報可。南北往來道死不葬者,信圭為三大冢瘞之。十一年冬,尚書金濂薦擢處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處州方苦旱,信圭至輒雨。未幾,卒于官。清河民為立祠祀之。
(選自《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前令請得沭陽五百人為助/然去家遠/艱于衣食/信圭請免其助役/代輸清河浮征三之二/兩邑便之
B.前令請得沭陽五百人為助/然去家/遠艱于衣食/信圭請免其助役/代輸清河浮征三之二/兩邑便之
C.前令請得沭陽五百人為助/然去家/遠艱于衣食/信圭請免/其助役代輸清河/浮征三之二/兩邑便之
D.前令請得沭陽五百人為助/然去家遠/艱于衣食/信圭請免/其助役代輸清河/浮征三之二/兩邑便之
1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朔望,朔是農歷每月的初一,望一般在農歷每月十五。類似還有晦、既望。晦指農歷每月最后一天。既望指望前一天。
B.理即署理,指本任官員出缺或離任時,由其它官員暫時代理該職務。奉旨署理的官員辦事權力與本任無異。
C.乞留,百姓向朝廷請求挽留官員。官員可因百姓乞留而被朝廷提升官級,但仍留任原職。
D.振貸,即賑貸,指官府借貸錢物給百姓。是古代傳統的救荒方式之一,西漢時賑貸開始較為廣泛的實施。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李信圭任清河知縣時,當地風俗好盜墓和縱火,李信圭設立了十三條教導和訓誡,命令村民書寫在牌上,定期警戒;又將百姓的品行公之于眾,風俗因此得以改變。
B.李信圭曾上書朝廷,言及清河縣人口稀少,每天又征調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壯盡死,連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調為役夫,妨礙了農業發展。
C.宣德八年,李信圭再次上書朝廷,請求免去從儀真到通州一帶的百姓的全部雜徭,皇上聽從了他的請求。其他郡縣也因此蒙受恩澤。
D. 李信圭在清河任上二十二年,被尚書金濂舉薦提拔擔任處州知府,不久就死于處州知府任上,清河縣百姓為他立祠祭祀。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或遇快風,步追不及,則官舫人役沒其所赍衣糧,俾受寒餒。
(2)民有湖田數百頃,為淮安衛卒所奪,民代輸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詔還民。
【點擊下一頁查看答案】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