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文化:加減乘除的由來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4-05 15:21:05

小學數學文化:加減乘除的由來
加減號“+”、“-”—五百年前德國人最先使用的。
據說,當時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橫線標出酒桶里的存酒,而當桶里的酒又增加時,便用豎線條把原來畫的橫線劃掉。于是就出現用以表示減少的“-”和用來表示增加的“+”。
1489年,德國數學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這兩個符號表示剩余和不足,后來又經過法國數學家韋達的宣傳和提倡,開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認。
乘號“×”—三百多年前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他認為乘法是加法的一種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發明的“×”轉動45°角,這樣乘號“×”也就面世了。“×”既表示了乘法與加法的關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除號“÷”—最初這個符號是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流行,最早人們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數線“-”表示比,后來有人把二者結合起來就變成了“÷”,瑞士的數學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為除號。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點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