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接受模仿為發現創造:使課堂學習成為創造過程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4-11 08:13:49

接受模仿式學習不要求學生獨立發現,只要求他們把新學的內容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概念結合起來,并儲存在認知結構中就可以了。這種學習方式,對于教師而言省時省力,往往暫時的效率也比較高,因此成為大多數教師的主要教學方式,特別是高中教學內容的容量和難度普遍較大時,更是如此。然而,由于這種學習方式過于被動,不能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從而受到越來越多的詬病。
在這種情況下,遵循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創設各種教育情境,讓學生在對已知知識的分析和拓展中,發現“新知”、創造“規律”,學會改題編題,甚至學會運用學科規律編寫練習,把課堂教學變成創造過程,就顯得彌足珍貴。
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所要接受的知識(其實質是人類通過創造獲得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是“新”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在對科學概念和知識形成過程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總結、提煉概念形成的規律,并讓學生根據這個規律,自己形成對概念的初步認識,最終形成對概念的完整認識。
根據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開展創造學習,應該做到如下幾點:
善于運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規律。課堂教學中,實踐可以看作是開展實驗或對熟悉的事物、知識、信息的再現過程,認識可以看作是對其進行處理、加工并形成結論的過程。結論正確與否,應該由學生再實踐來進行判斷,進而根據結果進行再處理、再加工,形成比較正確的新認識——再認識……自我認識的不斷深入,必然有利于學生科學認知的形成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善于運用特殊現象與普遍規律、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特殊現象中總結普遍規律,從偶然現象中發現必然規律,并把普遍規律運用到其他類似現象中,用必然規律解釋類似的偶然現象,進而在歸納和總結中不斷予以完善。
善于運用真理與謬誤的關系。讓學生在“再實踐”中反思自己的錯誤認識和想法,進而發現真理,糾正錯誤,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認識觀,也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品質的形成,同時也會使學生更加珍惜自己“勞動”的成果,加深對真理的再認識。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