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愛因斯坦的一生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9-04-22 13:14:31

名人故事:愛因斯坦的一生
愛因斯坦并不是個早慧的孩子。1879年3月,他出生于德國小鎮烏爾姆一個普通的猶太家庭。他的父親經營一家小型電器修理制造廠。對于這第一個孩子,父母沒有很高的期許。但當阿爾伯特到四歲還不太會說話時,他們還是不免有些著急。那時,他們的第二個孩子,阿爾伯特的妹妹,已經喋喋不休。
阿爾伯特也不喜歡和其他男孩子在一起跑跳打鬧,尤其厭惡小伙伴們酷愛的軍事游戲。大部分時間,他都一個人躲在一邊安靜地玩積木,耐心地搭出鐘樓啦、教堂啦、市政廳啦,還常常自己創造出許多玩法。比如,他喜歡用卡片搭房子,能一直搭到十四層樓高。他看著自己的“建筑”時,便感到創造的快樂。
上小學后,和其他孩子一樣,阿爾伯特接觸了宗教。他被《圣經》里的故事所吸引,為教堂里的氣氛所感染。他甚至自己寫了一些歌頌上帝的短詩,配上音樂,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輕輕哼唱。
但作為一個猶太孩子,在19世紀末的德國,他受到了同學的排擠。沉默的、孤獨的阿爾伯特并不太明白事情的緣由。他專心地聽講,耐心地應付學校的課程。10歲時,他進入了古典氛圍很濃的路德中學。
對愛因斯坦的人生起關鍵作用的幾年,便是這之后的幾年。
愛因斯坦的叔叔是一個對科學有強烈興趣的人,與他父親一同經營小電器廠。在電力工業剛剛興起時,他們便開始生產發電機、弧光燈、白熾燈和電話。在叔叔的影響下,愛因斯坦從小對動手的技術和抽象的數學都非常感興趣。10歲以后,當地的一位醫科大學學生塔爾穆德每周末到愛因斯坦家做客,常常給小阿爾伯特帶些科學和哲學的書籍。
12歲時,愛因斯坦便讀完了《歐幾里德幾何》,并自己證明了畢達哥拉斯定理;13歲時,他讀了康德的哲學名著《純粹理性批判》,不時與塔爾穆德討論其中的問題;在塔爾穆德的勸告下,他讀完了長達12卷的《自然科學通俗讀本》,其中匯集了有關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自然現象有其固有規律。這些書籍中止了愛因斯坦的宗教信仰。
67歲時,他寫道:“由于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我很快就相信,《圣經》里的故事有許多不可能是真實的。其結果就是一種真正狂熱的自由思想,并且交織著這樣一種印象:國家是故意用謊言來欺騙年輕人的……這種經驗引起我對所有權威的懷疑,對任何社會環境里都會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種懷疑的態度。這種態度再也沒有離開過我……
“我很清楚,少年時代的宗教天堂就這樣失去了,這是使我自己從‘僅僅作為個人’的桎梏中,從那種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感情所支配的生活中解放出來的第一個嘗試。”
第二個嘗試在他16歲時到來。他所就讀的學校滲透了濃厚的軍國主義精神,這使他感到窒息和痛苦。
他在回憶這段時間時說:“對我來說,小學老師好像是士官,中學老師好像是尉官。”
少年阿爾伯特選擇了一種獨特的反抗方式。晚年時,愛因斯坦有時會笑嘻嘻地告訴別人他在中學時的這個故事。一天,一名教師對他說,假如這個孩子不在他的班上,當老師的會更快活一些。愛因斯坦回答說他沒做錯任何事。老師說:“是的。但是你坐在后排并且那樣微笑著,這侵犯了班級對教師所必有的尊敬。”
他沒忍受更久。1895年,在他父母因生意失敗移居米蘭后不久,16歲的愛因斯坦自作主張,離開學校去了意大利。1936年,他寫道:“依我看,學校若是主要以恫嚇、威脅和人為的權威教學,那是最壞的。這種教學方法摧殘了學生們的健康感情、誠懇正直和自信心,培養出來的是唯唯諾諾的庸碌之輩。”
這種厭惡如此強烈,以至他根本不想再與他的出生地有任何聯系。他求父親為他申請放棄德國國籍。1896年,申請獲準。
“你在自己短暫的生涯中,曾以孩子般的喜悅,贊賞一切明朗而有理性的東西”
因為投考蘇黎世理工大學失敗,愛因斯坦勉強同意到瑞士的阿勞中學完成未學完的高中課程。但他對教育的成見很快就消失了。阿勞中學提倡教師有選擇教學方法的自由,因此課上得十分有趣,學生們可以在實驗室獨立工作,高年級學生對各種社會問題也極為關心。
正是在這里,愛因斯坦產生了那個對他的學術成長頗為重要的想法:如果一個人以光速跟著光波跑,會出現什么情況?
后來,愛因斯坦稱阿勞中學為“高等教育中最令人喜愛的樣板”。“人不是機器,要是周圍環境不允許他襟懷坦白、暢所欲言,人就不會生氣勃勃!”
這種對教育和學校的希望,在他上大學后很快又消失了。他很快便決定,不再傻傻地坐在課堂上聽課,而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實驗室里,并開始閱讀著名物理學家的著作。蘇黎世理工大學的本科四年,只有兩次考試,依靠借閱同學的筆記,他通過了,但這依然使他感到厭惡,為了應付考試,他不得不記了一堆垃圾,使得“每考完一次試,就會難受半年”。
愛因斯坦的求學經歷,使得他對教育有格外深切的感受。成名以后,他多次應邀對教育問題進行演講或寫文章,在他的認識里,學校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而不應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的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這些寶貴的東西,是通過同教育者親身接觸,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通過教科書傳授給年輕一代的。”
除去在阿勞中學的1年,愛因斯坦沒有更多的機會享受這種理想的教育。但他還是通過某種方式自我實現了。
1901年,愛因斯坦大學畢業,但學校不喜歡他的獨立,不同意留任他為教師。同時,由于家里人反對他和大學同學瑪麗琦結婚,他與家庭的關系也非常緊張。他開始了艱難的謀生。先是在一家技術學校任代課教師,后來又找到一份為期3個月的家庭教師工作。
1902年2月,伯爾尼的報紙上,以這樣一種方式,第一次出現了愛因斯坦的名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愿為大學生或中學生完全私人地補習數學和物理學……”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