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腦特工隊》學習如何教孩子控制情緒 (3)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4-17 09:16:06

每種情緒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有利于我們更健康地生活。但與此同時,我們又不得不謹慎對待每一種情緒的爆發,
使它們協調地建設我們的生活,而非打亂它。
管理情緒,可以從控制身體開始
也許你沒有上過專門的課程去學習如何當自己的“頭腦特工”去協調各種情緒,但回頭看看,你會發現自己在多數情況下都做得不錯。盡管沒有絢麗的“控制臺”,我們還是有自己的方法來控制情緒。
1884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丹麥心理學家卡爾·朗格(Carl Lange)分別獨立提出了James-Lange理論,指出是物理感受(情感)催生了感覺——生氣是因為我們顫抖,恐懼是因為我們戰栗,傷心是因為我們哭泣。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我們停止哭泣,悲傷就會逐漸減輕。
2009年,美國研究者約書亞·戴維斯(Joshua IanDavis)的研究似乎支持了詹姆斯的觀點。在研究中,戴維斯讓志愿者觀看帶有不同情緒的視頻——呈現正性情緒的《美國搞笑家庭視頻》,呈現負性情緒的 《恐怖元素》,和中性的紀錄片片段。研究者要求一部分志愿者在觀看時盡量減少面部動作,而對另一部分志愿者不作要求。在看完視頻后,研究者記錄下志愿者們自主報告的情緒狀態,發現被要求克制面部動作的人,感受到的情緒要顯著更低,對負性情緒和中性情緒的感受尤其如此。這意味著,抑制面部表情會降低我們對情緒的體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的確無師自通地使用著這樣的方法來克制自己情緒:利用咧嘴笑來中和滿腔無奈,通過深呼吸來平復將要爆發的怒氣,不勝枚舉。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去控制情緒的生理反應,我們就能夠對不同的情緒收放自如。
神經生物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Damasio)提出,我們所謂的情感狀態,實際上主要是大腦構建出來,用以詮釋身體反應的一個“故事”。
換言之,是大腦對環境的評估結果,決定了被激發的情緒是什么。
因此,改變對特定事物的看法,我們也就能夠改變相對應的情緒。那段曾讓你既悲且恨的初戀,會在大腦的評估變為“釋懷”后變得不再負面。某次當時因自覺占理而向友人爆發的憤怒,也可能在反思之后轉為愧疚。
我們都是自己的“頭腦特工” ......
每一種情緒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的變化和我們的經歷、知識、身體狀態息息相關,塑造著我們每一個獨一無二的成長經歷。我們的每一次情緒爆發都受到了之前相似經歷的影響,也必然會對此后的經歷打上烙印。
在生活中,我們無時不刻不充當著自己的“頭腦特工”,評估、感受、調整、控制著各種各樣的情緒。而伴隨我們成長的情緒們,也反過來體現著我們最真實的性格,成為了“我”這個詞的最形象定義。善待它們,也正是善待我們自己。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