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行為問題的正確解決方式(三)(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06-20 09:44:18

許多老師認為,如果讓學生參與到自身問題的處理中,讓學生說話,學生就會狡辯、強詞奪理。其實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教師的引導方向密切相關。
當教師重在分析學生產生行為問題的個人品質、能力原因時,學生就會產生更多的逆反情緒、為自己辯解,即使口頭不辯解,心里也不認同、不服氣。因為這種談話等同于在學生臉上貼了一個不好的標簽,學生出于自我保護自然不舒服、不樂意。
如果教師運用解決問題、找尋學生美好品質和能力的問句,將談話重心放在發現學生美好品質和能力并予以肯定,鼓勵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就會被調動起來,既會對教師產生尊敬、感激的情感,又能認識行為錯誤,明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案例5
在食堂吃午飯時,小E讓同學往里挪挪,給他讓出個座位,同學不樂意,兩人發生爭執。小E由生氣逐漸升級為憤怒,隨手拿出兜里的裁紙刀向同學揮舞。
接下來,班主任和小E的談話艱難、費力。班主任口干舌燥、筋疲力盡地向小E講解“同學有權讓座或不讓座,你錯在自我中心,強求于人”,小E則辯解“是人都會讓,他怎么就不能讓”“是我,我就會讓”,意為不是自己錯了,是同學錯了。小E的振振有詞讓班主任很生氣,被迫加大批評強度,同屋老師們也加入勸解或責備小E的行列。
小E受不了,委屈地哭了。再后來,小E不耐煩地說“行,我錯了”,又果斷、惡狠狠地低聲說“算我栽了”。之后,班主任又批評小E態度不好,最后以小E的沉默——老師認為的好的認錯態度收場。
如果老師能先讓小E說說事件過程中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然后肯定小E“是我,我就會讓”的為別人著想的想法,再啟發小E“如果遇到不肯讓座的人有沒有更好的解決問題方法”,得到接納、受到肯定的小E可能就會更理性地思考問題,反省自身需要改進的地方。
之后,老師談話的重心應放在啟發小E“今后如何避免沖動時揮舞刀子等極端行為”。這樣的教育思路,才能使小E成為自己行為問題的反省者、責任人,自發自覺地調整和改進自己的行為,他也會與老師建立友好的關系,而不是對立,充滿敵意。
當然,對于學生的行為問題,除了教師的引導、教育,適度的處罰也是必要的。當對學生實施處罰時,要給學生表達、申述的機會。這也是維護學生權益、引導學生參與行為問題解決的方式。
發生行為問題是學生急需情緒調整指導、情感關懷的信號。教師抓住這一契機,積極促進學生情緒情感的健康發展,不僅有利于矯正學生問題行為,更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深遠影響。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