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各種模式,哪種才是更合理、更科學的?(2)
來源:網絡來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20-07-24 18:25:58

“輸入”還是“產出”
學習是“知識輸入”還是“思維產出”?這是一個從根本上動搖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習理念。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的許多問題,比如厭學、精神不振等,都是由于學生沒有看到自己的力量與才能所造成的。學生學習的最大苦惱,是看不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如何解決學生“看不到學習成果而厭學”這一難題呢?
解決這一難題可以逆向思考,以“產出”為導向,組織課堂活動、搭建交往平臺。何謂“產出導向”?“產出導向”即由學習產品(創作作品、實驗報告、解決方案……)為固著點組織教學行動,讓學生在搜集、探究、展示、反饋的過程中建構知識、啟迪思維、提升智慧、養育人格,并通過獲得成果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讓學習者體驗到知識收獲的成就感與解決問題的實踐智慧。
傳統教學把知識看成定論,把學習看成知識從外到內的輸入,學習就是要把知識裝進學習者的頭腦中,在以后需要的時候提取應用,這種“輸入觀”導致了教學的簡單化傾向,并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后果。
與“輸入觀”不同,由蘇格拉底“產婆術”引申出的學習“產出觀”認為:只有學生“思維產出”的知識,才可能成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教學的一個中心任務是產生新知識、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學識,并呈現出來。交往與溝通是教學的核心,但交往與溝通必須以產出成果為目標,否則課堂活動就難以保證有效。
產出即創造,產出即體驗。以成果創造為引領,評價、分析、應用、理解、識記均在創造的統領之下,為創造所需而建構,這是本質意義上的課堂翻轉。以產出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既可以讓學生高效率地接受、內化現成的定論性知識,又可以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求知識、復演過程,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與預見未知的能力。
“輸入觀”的最大不足,是難以回答“學生是否已經發生了學習”,因為輸入的知識難以外化,教師只能通過抽取一些知識進行驗證,這就是應試難以割舍的重要因素;“產出觀”可有效地改善這一不足,因為“產出觀”強調思維外化,形成顯性或隱性的學習產品,這為明確“學習是否已經發生”與衡量“學習成果是否有效”提供了可能。
學生的思維產品至少應該分為內隱與外顯兩種形式,外顯產品可以通過口頭、文本、肢體語言表達,內隱產品如智慧、情感、價值觀雖難以外顯,但也能夠以產品形式植入學生的思維體系之中。
傳統的學習產出主要包括平時作業與試卷,用這種單一的標準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僅有失偏頗,而且會使學生普遍缺乏成就感。因此,深度改革需要以產出為導向,改變傳統課堂中單一僵化的模式,“讓作業作品化”,使學生在創造與體驗中成功學習、主動發展。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