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健康比你想象的重要! (2)
來源:網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網整理 2018-12-02 16:59:25

1、情緒識別能力。在人多的場合,有些家長不好當著眾人管教孩子,就會給孩子“使眼色”:怒目而視或搖頭警告等。這種方式是否奏效,首先得看孩子是否讀懂了家長的表情。對于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們基本上不明白他人的表情。3歲以上的孩子的情緒識別能力發展得參差不齊,如果媽媽能多跟孩子講繪本或生活中的人的表情,會大大促進孩子的識別能力。這是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即指導孩子能看得出眉高眼低,知道別人現在的表現是什么樣的情緒。
2、情緒推理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必非得看到別人的表情,根據情境也能猜測出別人是什么情緒了。3歲多的孩子對快樂的情緒能猜準,比如告訴他:阿姨明天要過生日了!孩子會說:“阿姨好開心!”4歲的孩子能理解一些與事件相關聯的情緒,例如,玩具丟了——傷心,找不到媽媽了——害怕。到了5歲,孩子長記性了,他個人過去的經歷有助于他理解并預測現在的、他人的情緒。6歲以后的孩子,基本上能夠理解誘發情緒的情境了,對成年人的情緒預測大多數情況下都比較準確。
3、情緒調節能力。雖然說那些被定義為“負面”的情緒其實更有用,對我們可能更有好處,但它們被定義為“負面”、不討人喜歡也是有原因的,它們引起的身體反應和感受確實令我們不舒服,而面對別人的這類情緒,會讓我們不知所措,不知是該附和對方,還是該怎樣應對。當我們有了這些難受的情緒的時候,我們會想辦法調節情緒,生來就會。
行為
我們只能通過一個人的外在表現來猜測他的內在心理過程。所以,我們判斷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更多地是從孩子的言行來推斷的。例如,前面講的情緒表達的問題,以及孩子的生活習慣、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方式等等。一個人行為不當,不僅預示他在認識上、情緒上等有問題,更重要的是會造成他自己的適應不良,引起別人的反感,讓自己達不成目的,于是引發負面情緒,行為會更加不當……
家長要做的事有兩件:
一,培養孩子良好的言行習慣。這涉及到認知,包括幫助孩子分析情境、了解他人和自己的目標,以及具體的一言一行。孩子在具體的言行應對上是空白,是通過家長的傳授和自己的觀察模仿習得的。現在獨生子女家庭為主,同伴一起玩的少,家長更需細心、耐心地教授孩子、引導孩子;
二,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包括收集老師和親戚朋友的評價、議論,及時發現孩子異常的言行,并進行分析、糾正。必要的時候,要及時請專業人士幫助。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